“送大象找对象”、“送锦鲤”、“送熊猫回家”,这次顺丰卖了个萌,秀了一把硬实力。
2024-12-24中国供应链出海浪潮下,一种“另类”解法
2024-12-20银泰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卖的业务。
2024-12-19顺丰暖心10周年纪录片发布暨山西省儿童医院顺丰暖心能量包发放仪式在太原举办
2024-12-19财报发布当日,阿里巴巴美股收跌11.13%,反观京东美股收涨5.95%。表面上看,相比阿里巴巴,京东的业绩明显更“惨淡”。
11月18日,京东和阿里巴巴相继发布了2021年三季度财报。虽然两者业绩均大幅承压,但业绩更“差”的京东却更受市场认可。
财报显示,三季度,京东实现营业收入2187.08亿元,同比增长25.54%;归母净亏损28.07亿元,去年同期归母净盈利75.6亿元。阿里巴巴三季度(2022财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006.9亿元,同比增长29%;实现归母净利润53.67亿元,同比下降81.34%。
大环境发生变化,增速放缓、利润下降早在大部分投资者的预期之内。但京东和阿里巴巴还是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市场表现。
财报发布当日,阿里巴巴美股收跌11.13%,反观京东美股收涨5.95%。表面上看,相比阿里巴巴,京东的业绩明显更“惨淡”。那么,资本市场为何更青睐京东?
本文核心看点:
1.大环境发生变化,阿里巴巴核心业务受冲击更大,淘宝天猫增长几近停滞,而京东的自营业务表现相对稳健;
2.阿里巴巴为了守住核心业务基本盘,围绕用户增长进行投入——以守为攻;京东意在拓展平台业务边界,加速第三方业务渗透,加大投入是为“攻城略地”——以攻为守;
3.在政策层面充满不确定性,消费疲软的市场中,没有赢家,留给京东阿里们的挑战还有很多。
01
“停滞”VS“稳健”
实际上,京东的成长性要高于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自2020年四季度开始并表高鑫零售的业绩,这无疑会拉高前者的营收增速。在2020Q4-2021Q3期间,阿里巴巴难免会出现“高成长”的假象。若剔除掉高鑫零售并表的影响,阿里巴巴该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804.38亿元,同比增长16.37%,低于京东同期的25.54%。
此外,大环境发生变化,阿里巴巴核心业务受冲击更大。
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核心业务分别是平台业务、自营业务,两者相互补充。
虽然京东和阿里巴巴均属于电商企业,但两者的商业模式存在本质区别: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采取轻资产平台模式,收入来源是广告、交易佣金以及技术服务费,做的是流量生意。
淘宝天猫的佣金、广告收入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收入支柱。而京东是以自营为主,本质上是一家零售商,赚的是商品差价。
不过,双方逐渐进入彼此的核心领域:阿里巴巴越来越“重”,京东加快平台化扩张。
首先,从营收构成看,阿里巴巴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电商、云计算、 数字媒体和娱乐与创新活动和其他业务。电商业务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支柱,涵盖客户管理和其他业务。其中客户管理是由淘宝天猫的佣金和广告收入构成的,其他收入主要包括高鑫零售、盒马、天猫超市和进口直营等自营业务。
自2020年开始,阿里巴巴其他收入占比超过20%,加速“京东化”。
2020年10月,阿里巴巴完成高鑫零售的收购并开始并表,意在形成线下线上的协同,让线下流量反哺电商业务,缓解流量焦虑。同时,线下零售业务也能得到数字化赋能。
2021年10月20日,《晚点 LatePost》独家报道了天猫超市和进出口事业群升级为B2C零售事业群,自营业务上升到阿里有史以来最高权重,阿里巴巴的“重资产”属性越来越明显。2021年三季度,阿里巴巴的其他收入同比增长111%至551.32亿元,占总营收的27%。
不过,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客户管理费实现收入716.95亿元,仅同比增长3%,远低于去年同期的20%。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受消费需求降温、“二选一”取缔导致部分服装商家分流至竞对手中,以及存量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淘宝天猫涨不动了,这是阿里巴巴大盘失速的主因。
但反观京东的核心业务受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稳健。
该季度,京东自营业务收入为1860.08亿元,同比增长22.86%,虽然略低于大盘增速,但依然保持20%以上的增速。京东自营业务包括3C&家电商品收入和日用百货销售收入,其中3C&家电收入为1108.81亿元,同比增长18.81%,低于大盘增速;日用百货收入为751.27亿元,同比增长29.37%.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此外,京东也在扩大平台业务边界。
京东自营业务属于重资产模式,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其盈利能力显著弱于平台化业务。为寻求利润突破以及打开估值想象空间,京东开放第三方物流以及提高第三方商家的收入比例。
因此,京东收入除了来源于自营商品收入,还来源于服务收入。服务收入主要是指京东向第三方商家收取的佣金、广告费,以及物流收入和新业务,具体包括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和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
该季度,京东服务收入为167.75亿元,同比增长35.15%,增速远高于阿里巴巴同期客户管理收入增速。一是源于京东该项业务基数较低;二是“二选一”的取缔,京东分流了阿里巴巴部分服装GMV。
另外,相比阿里巴巴,京东下一季度业绩较为乐观。
“二选一”的取缔使阿里巴巴的核心品类遭受一定的冲击。截至11月12日零点,天猫双11总交易额定格在5403亿元,同比增速为8.45%,创历史新低,且远低于全行业的12.22%。而京东双11期间累计下单金额超过3491亿元,同比增速为28.6%,是全行业的2倍。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同时,阿里巴巴对自身的情况也不乐观。财报电话会议中,阿里巴巴在业绩报告中下调了此前给出的财年增长指引,从30%下调到了20%-23%。
02
“以守为攻”VS“以攻为守”
从战略投入方向来看,双方策略战术相佐:阿里巴巴为了守住核心业务基本盘,围绕用户增长进行投入——以守为攻;京东意在拓展平台业务边界,加速第三方业务渗透,加大投入是为“攻城略地”——以攻为守。
2021年三季度,京东归母净亏损28.07亿元,去年同期为75.60亿元,由盈转亏;阿里巴巴实现归母净利润53.67亿元,同比下降81.34%。京东和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均严重承压,均是投资(包括权益和证券投资)损失和加大战略投入所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京东和阿里巴巴对外投资大多数是战略投资,而非纯财务投资。因此该部分损益对双方利润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但与主营业务无关,可以剔除该部分影响观察经营层面的表现。
毋庸置疑的是,双方均因为加大战略投入而导致经营层面的盈利能力大幅承压,但不同的是,双方战略方向不一致。
1.阿里巴巴“以守为攻”
在互联网红利殆尽,存量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二选一”被取缔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现有的市场面临竞对蚕食的风险,只能通过让利消费者和商家来守住目前的市场份额。
2021年三季度,阿里巴巴实现经营利润150.1亿元,经营利润率为7.48%,同比降低1.3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阿里巴巴围绕用户增长进行战略投入。
电商业务是阿里巴巴的基本盘,而支撑电商业务增长的是用户增长。但流量增长却是阿里巴巴“永恒的难题”。
一方面,互联网红利殆尽,电商平台现有市场中的用户量逐渐趋于饱和,获客成本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强敌环伺,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逐渐被分流:前有京东、拼多多等老竞争对手的左右夹攻,后有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觊觎。
为了缓解流量焦虑,该季度,阿里巴巴加大社区团购、淘宝特价版、本地生活等新兴业务板块的投入,与拼多多、京东形成正面竞争,抢夺下沉市场流量。
显然,阿里巴巴的下沉策略奏效。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阿里巴巴国内零售平台年度活跃用户数达到了8.63亿,同比增长14%,环比增加了3500万,再次站上3000万新增大关。
但用户增长的代价是费用大幅增加。该季度,阿里巴巴的市场费用率达到14.38%,同比提升3.18个百分点,严重侵蚀了其利润空间。
可见,阿里巴巴是围绕用户增长进行战略投入,是为了防御竞对的蚕食,稳住核心业务。不过,在消费需求低迷,市场存量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阿里巴巴维持已有市场份额的代价越来越大。如上文所述,阿里巴巴用户增长了,但其核心业务却增长停滞。
2.京东“以攻为守”
京东加大战略投入,是在“攻城略地”——拓展平台业务边界,加速第三方业务渗透。
2021年三季度,京东实现经营利润25.72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18%,低于去年同期的2.52%,主要是京东在加大京东物流和新业务的投入,使其亏损幅度扩大。
从最新披露的口径看,京东业务主要分三部分:京东零售、京东物流和新业务,其中新业务涵盖京东产发、京喜事业群、海外业务、技术创新和社区团购等。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首先,该季度,京东物流经营亏损率为0.28%,同比转亏,主要是加大前置投入带来资本折旧增加。
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一年间,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数量增加了约500个,这个数字相当于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到2017年十年间的仓库增长总量。目前京东物流服务的企业客户数量约20万家,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收入占比继续超过50%。
京东加大物流方面的投入,意在巩固自身的核心壁垒。
京东物流作为京东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京东最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京东物流为京东提供良好的物流体验,是京东与阿里巴巴、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一环。
京东物流对京东的意义有三:一是更好地支撑电商业务,提供良好的用户物流体验,保障时效性;二是深度捆绑供应商;三是占存货压资金,发展京东金融业务。
其次,京东新业务该季度的经营亏损率为36.16%,同比下降8.27个百分点,主要因京喜事业群转入而亏损加剧。京东利用京喜事业群深耕下沉市场,驱动用户增长,补齐“零售基因”较重的京东在流量获取上的短板。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的活跃购买用户达5.52亿人,单季净增2000万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京喜在7月收缩至10个省份,履约成本有所下降,使新业务亏损率环比收窄7.21个百分点,从而导致京东整体经营利润率高于市场预期的0.7%。
可见,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京东业绩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因此获得市场认可。
03
亮点VS隐忧
根据2021年双11期间的销量表现,可以预见,阿里巴巴业绩表现仍逊色于京东。以及政策风险犹存,阿里巴巴的资本市场表现也不容乐观。
本周,海纳国际集团、Needham、德意志银行和阿格斯研究公司等至少4家投行分析师下调了阿里巴巴目标价。截至目前,华尔街对阿里巴巴的12个月平均目标价已经被下调至208美元。
但也无法否定阿里巴巴电商行业的龙头地位。2021财年(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国内电商GMV高达74940亿,接近中国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391981亿元的20%,足以能见证其市场地位。
而且电商平台业务市场更为广阔,估值想象空间更大。阿里巴巴前期借助互联网红利建立“起量”逻辑,通过流量聚集带来强大的网络效应,这是阿里巴巴电商业务中最大的核心壁垒。
政策趋严下,阿里巴巴与电商无关的业务板块或将独立出去,且阿里巴巴也难以通过提高业绩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目前唯一个可以提高市场预期的业务。
京东虽然三季度业绩表现暂占上风,但长期来看,京东也遭遇了发展瓶颈——平台化进展较慢。
2021年三季度,京东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为167.75亿元,仅是淘宝天猫同期(716.95亿元)的23%。且从收入占比来看,京东服务收入占比从2017Q3的8.7%提升至2021Q3的14.95%,4年的时间仅提升了6.2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且在平台电商市场存量竞争加剧,强敌环伺下,京东很难加快平台化业务扩张速度。从长期来看,京东服务收入规模天花板有限,无法有效提高其盈利能力和估值空间。
总之,在政策层面充满不确定性,消费疲软的市场中没有赢家,留给京东阿里们的挑战还有很多。
来源/妙投APP(ID:huxiupro)
作者/丁萍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