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大象找对象”、“送锦鲤”、“送熊猫回家”,这次顺丰卖了个萌,秀了一把硬实力。
2024-12-24中国供应链出海浪潮下,一种“另类”解法
2024-12-20银泰不会是最后一个被卖的业务。
2024-12-19顺丰暖心10周年纪录片发布暨山西省儿童医院顺丰暖心能量包发放仪式在太原举办
2024-12-19从华为采购业务管理的发展历程,阐明采购业务的“不变”及底层认知。
采购是每个企业都离不开的,最基本的就有行政类(办公用品、差旅)、服务(外包服务、租赁等)、市场营销类(广告、展会、各类市场活动)、固定资产等。对制造型企业生产类采购业务量更是比重巨大,常常占到其公司收入的60%~70%。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供应生态的构建主角/主职一定是采购,在供应紧张状况下的“抢货”能力也一定是优秀企业能茁壮发展及“弯道超车”的标配。
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当今,采购/买(花钱)也是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常做的事,再加上“客户是上帝”的光环,让采购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一件轻松、简单还能找找感觉的事。
但作为企业,采购/花钱就意味着投入(成本增加),花得好(买得对)/花得少/效率高(买得省)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企业组织的“管理下”与自身的业务能最好搭配(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产生更大的价值更难。
非生产采购的职业化能力要求很高,价值也非常大(既有成本、更有对内部业务需求部门的规范与效率的平衡),往往也成了“很多角色“可以谋利的灰色地带,这个管理盲点损失不小,危害也大,但很多企业的“漠视”态度确实让我难以理解。
采购业务本身的通用性很强,但在中国企业界是一个最有“个性”的角色与部门,各类采购大咖也在“降价”之术上充分解读,各企业家对采购的认知及管理实践也不断变化,今天,我作为一个老华为,从华为采购业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阐明一下采购业务的“不变”及底层认知。
我是1993年3月进华为做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的,当时华为只有3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年轻单身,公司食堂管一日三餐,宿舍也离公司不远,所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公司跨部门的交往很多,相互关系也相当亲密。
5月我被提升为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公司信息系统建设,我们在1993年9月引进金蝶财务系统,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公司员工唯一固定的工号(当时在职员工500人左右)。当时确定的规则是:在职员工用工资从大小排序来确定,后续新入职的工号按时间接续分配。
接下来不久,我们的考勤/门禁刷卡系统也开发完成上线,华为每个员工都把带着自己照片的员工卡挂在胸前,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工号。
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有些令人惊讶的“现象”,我们当时几位采购业务经理的工号都非常低(20~30号),这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在全公司排位是很靠前的。我细致地查阅了他们的背景(清华、北邮……等名校电子类专业),有的还是公司第一批产品硬件开发骨干转岗的,为人实在干练,做实认真负责,协调管理能力强……我由此认识到华为的采购经理都是任总精挑细选的值得信赖的能人。
1996年元月,公司调我到新业务的片区销售主管,开始给各电信局卖排队机、114、112、160等新业务产品,我们往往是先到电信局技术部门找机会、宣讲产品,与他们的市场业务部门对需求,与采购部门落实标书,与主管副局长谈价格……。那个年代中国邮电业务升级换代非常快,国外大量的顶级公司都带着其先进产品与技术进入中国,电信局领导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业务管理与技术水平也已很高。我在一线各地办事处过起了“喜群居、吃杂食”的生活(除了吃睡都是工作,或者是围绕工作的各种交流/分享/探讨),与客户交朋友,了解学习电信业务管理与友商的商道与动态。与销售业务成绩相伴的是对”卖与买“业务实质的切身理解, 和不断丰富与提升。
1998年初华为发生了一件重大的采购腐败案——“WB事件“,WB作为一位生产工具与辅料采购员,在华为的一年时间里, 以在外成立”自己“的公司,伪造采购需求、盗窃主管审批密码,伪造入库单及签名等一系列手段,从华为盗取了100多万,公司震动很大,并决定采用法律手段来处理该事件。公司报案后公安机关拘捕了WB,并追回了赃款,在蛇口映剧院进行公审(华为数百领导员工旁听),最后该员工被判刑十年。
公司对内也严肃地处理了该事件的相关采购主管,我则意外地被调过来接任其主管的主管的位置。
01
华为采购在业务快速发展中艰难前行
1993年开始华为业务飞速发展,销售收入从1992年1亿RMB,到1995年23亿RMB,到1996年46亿RMB,1998年达到89亿RMB。采购业务量也随之快速增长,采购队伍不断扩大,1998年大量的研发与市场骨干被调入做采购。随着华为自主研发的通讯产品对标阿尔卡特、西门子、朗讯、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我们供应商体系也直接升级到与国际上各大行业巨头接触。采购直接接触的对象层级不断提升,供应商的高层源源不断地从香港直接到华为来洽谈交流。
这期间任总也注意到公司外部形象在采购交流中的重要性,1998年租了3层时代广场作为公司采购/财务体系的办公场所,时代广场位于蛇口核心区(毗邻海上世界与蛇口港),是当时招商局的地标建筑。另外,任总也非常关心采购人员的能力成长,好几次到时代广场与采购体系的主管交流,强调要礼遇来访的供应商,外来深圳的要主动请他们吃饭,充分了解行业动态与供应商(文化、管理体系、技术/产品),提升自己的眼界/格局,还要求我们请老师来做商业礼仪培训。
在交流过程中,任总发现了我们对那一单单零星/碎小金额行政用品采购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要简化采购,建议我们把内部需求标准化/集中化,落实成“购物货架”表,让用户部门到货架表上选,由顺电直接供货。根据这个建议,我们采购很快地开发出“杂货铺”供应商采购管理模式。
02
IBM给华为装上了世界级采购大脑
一、1998年华为采购变革的具体过程:
1997年底任总去美国IBM考察学习,被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成功实践所折服,回来发起了请IBM给华为做老师,帮助华为建立国际级业务管理能力的变革之举(实际上是“4+1“个项目: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管理、IT策略规划、财务四统一,外加采购业务管理)。采购业务管理变革是作为这次与IBM合作的“试水项目“率先启动。
1998年IBM由数位顶级管理咨询顾问、采购业务专家组成项目组进场指导华为开展采购业务变革。IBM对华为采购业务管理变革咨询采用的是开放式的培训、引导和共创。IBM顾问们先带领我们从公司整体运营的角度系统性/全方位地看采购业务,结构化解剖采购业务活动,并对标业界最佳实践的做法,给出华为采购问题诊断及改进变革方案。
该项目围绕建立世界级采购能力,主要内容涵盖了:确定面向未来的业务方向/目标;端到端流程化业务活动的价值链管理思维;量化评估业务成果的基准线管理方法;闭环管理与奖惩有度的管理机制;领导力与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团队业务能力打造及激励各环节。
在变革方案推进过程中,面对华为这些理工男们的各种“为什么”,IBM项目组顾问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耐心解答并推荐一些管理经典书籍给我们系统选读/查阅,我们这帮理工科管理者由此开了企业管理的“天窗”。
而针对“华为怎么做”的环节,项目组也从”怎么能够做到/做到位”的角度,来构建完整的闭环管理,管理机制、领导力、跨部门协调管理及项目运作等体系配套落地。我的感觉是跟着IBM专家做项目实施,自己免费攻读了一把企业管理博士。这也培养了我喜欢系统性、前瞻性思考,喜欢探究行业发展与企业管理本质/底层认知的习惯。
为了落实任总要我们坚定地穿“美国鞋“的期望,我们要求IBM在职的采购专家/主管来华为交流他们实际运作经验/做法。我接触到的一位塑料类全球采购专家团主任, 让我非常仰慕。一位过60岁的头发全白的老”绅士“,哈佛化学系博士毕业,在IBM从事了30年塑料应用与采购相关工作。对塑料技术、应用、行业了如指掌,采购职业化水平极高。
1998年底华为变革后的采购业务管理组织正式运作,全新设立了10来个以物料品类划分的物料专家团(Commodity Expert Group)组织。我也因此成为首任IT专家团主任(基于我对物料品类专业性认同以及我的计算机专业背景,因此我对这个岗位我也做了点争取工作)。
二、IBM在华为采购变革项目的核心要点回顾:
IBM对华为采购业务现状评估发现: 华为只关注单个采购动作(价格/价值采购), 而缺乏整体的战略采购认知, 及全生命周期的供应商管理; 非生产采购的流程操作缺乏有序性/标准,对角色和责任理解有偏差。1996-1998年华为采购量增长了9倍,人员增加了4倍,华为采购效率不到IBM的当期基线的1/6。问题主要表现在采购管理的3大领域:
1、选择供应商方面(物料与供应商认证):
对供应商的质量/技术和服务能力与表现关注不够;物料需求管理缺失,不完善的BOM体系,零部件太多,超过60%的供应商是唯一供应商,供应风险大。
不明确的商务和技术认证部门,缺少共同的KPIs,采购业务的技术/质量专业技能低下。
非生产采购的需求者(申购人)与采购的责任与权力分不清楚,缺乏操作标准及纪律约束。
2、采购履行/执行:
国内供应商商品质量不能保证一致,华为IQC检验标准不清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没有得到重视。
非生产采购的合同管理和财务的合同审计功能重叠,没有清晰的库房管理的责任界定,存在很多管理隐患与浪费。
3、供应商评审:
供应商评审流程缺失,供应商评审标准不清楚,供应商绩效管理没有闭环。
对标IBM实践,采购业务变革项目组拿出了共创的华为采购变革蓝图:
1、 采购组织定位及核心价值观设计
2、采购价值的完整设计:采购的平衡与采购综合成本最优
采购作为公司运营的基石,平衡采购的理念被完整的定义,并更细地用TQRDC(技术T,质量Q、响应R、交付D、成本C)评价项贯穿到采购业务各项管理过程中。
任总在采购工作交流时则进一步提出:“对于采购,我从来不接受花钱买不到的东西!”,物料质量及供应能力因此成为华为采购实打实的考核项,在危机时刻供应表现差于目标竞争对手, 采购主官将被问责,有明显疏漏的可能直接“下课” 。
3、构建世界级的采购运作:
组织架构及职责确定
采购部组建物料专家团CEG,各CEG负责公司某一类或一族的物料采购管理,CEG是一个跨部门的团队,通过统一的物料族策略、集中控制的供应商管理和合同管理提高采购效率。
物料采购专家团CEG的高绩效运作机制
物料专家团运作采用委员会例行会议/交流/目标项目与集体决策方式。组织上由采购组织的主任及若干专职采购认证工程师构成“书记处” 。各公司业务利益/管理责任则由相关人派出代表作为兼职成员,公司任命发文来明确专职及跨部门兼职角色的责任、权力、运作机制及团队成员名单,对兼职成员代表的部门,派出成员的能力要求,配合的具体时间、参与度承诺、职责要求、绩效考核方式, 也都有详细的文件来支撑。充分保证团队的高水平职业化与责任承接、价值呈现。
03
华为采购业务优化改进超越之路
华为的IBM版采购业务流程型组织, 99年投入运作后,也坚定地走在任总穿“IBM鞋”、“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道上。接下来是与IBM主导的IPD、ISC变革项目做细致化的跨部门流程及管理动作匹配,另外也在IBM指导下,以Oracle最新版ERP为核心,实现华为采购业务全面信息化。
2006年后,华为海外业务快速发展,采购规模急剧上量,采购专家团/分团也不断增多增大。期间也出现了不少“关联交易“等不好的现象。华为公司为了加强集团管控,及时成立了采委会组织来代表公司强化采购策略、供应商准入/退出管理,强制推行与海外原厂直接交易模式……。
采购业务管理的持续优化与采购组织能力不断发展,加上其与集成供应链ISC的职能组织(计划、制造、订单交付及物流)有机协同,使得华为供应柔性、采购质量、综合成本与产品毛利全面领先竞争对手。特别是在通讯行业升级换代(3G、4G、5G)及全球供应链危机中总能远超竞争对手,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供应需求,一步一步推动华为成为全球行业领袖。
04
采购的攻心与创新
一、管理供应商内部组织的“积极性”,提升华为在供应商内部战略地位,获取采购业务的主动权。
1、管理供应商的“家务”、为HP的大客户经理在内部争取“公道”。
1998年开始,华为在运营商的业务不断丰富(从数字程控交换机到光传输、网络管理/呼叫中心/114/112/160等新业务),层次也不断提升(从卖自己的产品,到卖网管/应用系统)。这其中伴随着大量系统配套的计算机、软件、局域网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外购。
当时的IT主流厂家全是外企(IBM、HP、DELL、CISCO,等),它们的销售经理待遇计算大都采用:“基础年薪包“乘以”销售任务完成倍数”。这里还有辅助的处理细则,比如:最低不低于60%,最高系数3倍封顶等。当时的这些IT精英税前年薪20~50万是标配。
早些年,华为的计算机采购,主要还集中在PC机、服务器领域的联想、DELL、COMPAQ与IBM等公司。1999年小型机的采购金额才几千万。HP公司作为华为该业务主力供应商, 销售了2000多万RMB。HP给其负责华为专职大客户经理张生(化名),下达了2000年的销售任务是近4000万。
2000年华为智能网在移动预付费业务驱动下快速发展。该业务需大量配置小型计算机。临近年底HP在华为的销售就逼近3亿。这时候“HP张生的奖金怎么发放?”成为HP中国销售体系以及其他IT厂家相关人员的一个热点话题。传到我这里的说法是这样:在HP中国区的销售奖金设计中没有写明封顶系数,以臆HP中国也没出现超过3倍的情况,这次却直接对应7倍基础年薪包,而该大客户经理2000年的基础年薪包是30来万。
刚好这时候,HP中国区销售老大来华为交流,晚上我请他们吃饭时,他主动提到这事。他说到HP中国区的人力资源已经认真调研分析了这个问题,目前给出的结论是参照业界做法3倍封顶。我发表意见说:“HP团队今年有这么大的业务量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小型机的交付困难重重。我们也有2家供应商,但你们的责任人张生解决问题的决心、拼劲、能力、表现都非常好。推动了你们的份额不断增大”。接着我又调侃说:“ IBM教华为的采购管理原则是:规则在前,操作在后。咱HP是经典的美国公司,全球IT界的龙头企业! 你们人力资源要改规则, 也应该是以后年度, 或下不为例吧?“
这件事的结果是:负责华为业务的HP大客户经理张生,最后按规则拿到了差不多7倍的基础年薪,税前200来万。
基于我对服务华为供应商团队工作的关注与尊重,我平时也愿意花时间了解双方工作中的困难,寻找解决方法,并推动更高层面的改进。认真地对待供应商的绩效评价,并强化结果落地。对其中的优秀团队,也非常愿意在他们的领导面前及时给予表扬,乐见我们的主力供应商客户团队不断“升官发财”的喜人局面。
2、致力与采购外部供应环境的优化,提升华为在供应商内部的战略地位。
2001年,华为移动智能网业务持续飞速发展,加上小型机的内部配置变化非常大,公司的计划系统根本无法支持,基本处于靠采购与客户项目直接对接,采购订单驱动客户供应。而我们当时采购的机型已是国内少用的高端机(有些还进入了当时美国出口管制限制范畴,需要报美国商务部的审批)。客户项目能给采购留的时间很短。由于小型机配置灵活,选配件非常多,我们的备货计划一直做不起来,只能用采购订单来驱动。所以我们的小型机交付挑战非常大,基本上是每个项目,都要充分调动HP总部供应链体系为华为加急交付,也由此引发 HP总部供应链的抱怨开始变大。
在一次与HP中国区团队探讨:如何改进小型机交付专题时,大家细致地分析华为的业务需求与HP总部供应链标准运作的差距,发现HP总部供应链有个战略大客户专项绿色通道管理机制,但客户的达标门槛是每年采购3亿美金以上,而我们当时的业务才每年6000万美金。我说:“HP的这个机制非常好,但单纯看当期采购量来定级不合理,我们应该展望未来强化双方合作意愿,为华为争取特例。我们能不能邀请HP的供应链老大来一趟华为公司,让HP总部领导现场看看华为及我们小型机业务的应用状况: 中国移动与华为联合独创的手机预付费业务,客户各地区井喷式发展,中国移动完全是边规划、边建设、边收获客户,完全没有时间作计划。
大家都很认同,于是策划邀请HP总部供应链老大专访华为。一方面我代表华为发出正式邀请函,另一方面HP中国区团队在内部极力推动,HP总部供应链老大很快接受了这次专访的邀请安排。按照行程安排,他的班机是早上到达香港机场,我申请安排了华为最高规格接待: 深港两地车牌的礼宾车奔驰S600在香港机场接驾,从绿色通道入关,直接到华为总部坂田基地。到公司稍作歇息后,我陪同他先进行公司展厅、园区、生产线参观,然后由时任华为采购体系老大郭平主持的双方高层合作交流,郭总给HP客人具体介绍了华为公司业务发展历程及规划,并提出与HP公司紧密合作、服务好移动等电信大客户的愿望,电信业是HP的战略行业。中午郭总陪同客人在华为内部的贵宾餐厅一起用午餐,下午我主持“华为与HP小型机交付的困境,根因及后续改进方案“的专题研讨,就此了解HP供应链客户订单交付管理流程。顺理成章地挖出HP供应链针对战略大客户订单交付管理流程,并明确提出华为作为潜在的战略大客户提前享受该待遇的诉求。
华为当时的坂田基地建设规格已经超过美国硅谷的标准,展厅及接待设施更是国际超一流水准。接待过程安排也非常紧凑务实,让HP这位时任供应链老大非常震撼。总结发言时他明确表示:愿意回去推动把华为纳入供应链战略客户名单的提议。
HP供应链老大回美国后不久就给我发来邮件,感谢我们的接待安排,并表达对华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的团队已经把华为列入供应链战略客户名单,在内部配置了华为大客户订单服务工作组来支撑华为的交付需求。最后,还提到我后续可以直接给他写邮件来寻求相应的帮助。
二、致力于交付顺畅及采购效率提升,推动与微软交易方式模式持续优化,草根创新撞上了新鲜的VMI供应模式。
计算机配套业务大力发展也带动了软件采购量的大幅提升。2000年的华为,采购量近2亿RMB,其中微软的产品有几千万。由于微软当时卖的软件,每一套都要一个打印精美的Licence(授权使用)证书, 而且要求列出最终客户及项目名称。这给我们的采购订单执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采购要从销售那里得到客户订单明确的项目信息,然后在系统中下单,微软公司收到订单处理后提交其美国总部的Licence证书中心(印钞公司的管控标准)来打印,最后邮寄给我们,Leadtime(订单交货周期)要4周。
一次运作过程中出现了意外,造成微软的软件产品Licence证书过了4周还没有到货。我们的采购履行投诉到我这里,我立即协调解决意外,推动微软内部运用一系列加急处理动作,但还是被告知要2周的时间才能收到那几张打印纸。
1、微软当时的处理过程:微软的软件证书打印中心在美国总部。那一张张软件Licence证书可远比美钞贵多了。他们在按照控制流程打印完成后,会通过专用快递寄回微软中国,然后交付给客户。
2、我的第一个疑问:Licence证书金贵可以理解,但交易主体与所有责任都是华为,为什么还要在Licence证书上打印最终客户及项目名称?这给华为采购造成大量的无效工作。
我在不久与微软中国高管交流时明确提出这件事不合理之处,他们也非常重视,并提交微软总部讨论解决。很快微软总部就给出原由:华为与微软的软件采购交易是项目型的。如果统一用华为公司的名称,必须要有双方公司级的大法律框架来支撑。作为专业人士,我能理解他们这一管控逻辑。所以邀请华为法务部来支持该工作的开展,华为法务很快指派了郑大律师参与该工作。很快微软的两位法务专家来到华为,与我们的郑律师就很厚的一本英文协议模板谈了整整2天,我这个牵头人参与了其中部分过程,后经过双方公司的批准,顺利地实现了我的初衷。
3、我的第二个质疑接着也产生了,对Licence(授权使用)证书做库存。我们是真花钱而没有使用,微软提前打印是零成本还提前收了钱,这也太便宜微软了。为什么他们不能把打印好的Licence证书放在华为的库房? 我们发货时开始确认,然后每个月打包成一个大订单,转变为正式的双方交易。
为此,我约见当时微软华南区老大,与他探讨这个问题。他也被我的认知折服,但他说微软中国一直都是按照订单交付的,其它IT厂家也是这么做的,最后他也明确表示要和微软总部反映这一听起来很在理的诉求。
4、他们与微软总部多轮交流后,总部完全接受了我的这个方案,但这种新的交易模式需要双方一系列英文法律文件来支持。我于是又再次请我们的郑律师出面,与微软总部的专家开展了3天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商谈,这实际上是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落地支撑文本确认。这些英文协议也成了华为与国际公司签订的运用VMI交易模式第一版法律文件。
来源/蓝血研究(ID:lanxueyanjiu)
作者/苏广民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