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双位数、一年净赚超百亿,顺丰2024年业绩全面开花
2025-03-31顺丰大件,不只想更快
2025-03-28以“送一单赔一单”的即时配送为基础,打造出利润超500亿的“核心本地商业”板块,这种反转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
2025-03-28核心业务常态发展之外,迎接“既兴奋又害怕的事”。
2025-03-28本文预测美团财报后股价继续走弱的概率较低及简要分析分业务竞争格局,三季报以来股价走弱的原因,未来走势的判断。
来源/走马财经(ID:zoumacaijing)
作者/走马的汉子
原标题/2024年Q4美团业绩前瞻
3月21日美团将发布2024年四季度业绩,我们今天做这份前瞻,核心并不在于预测业绩本身,中概每个季度的业绩对财报后股价走势影响当然是有的,但比较有限。
中概目前整体情绪偏向乐观,只要业绩不暴雷,那么市场的判断指标:中长期趋势>短期趋势>当期业绩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是阿里VS京东,单论季度业绩,实际上京东完全不输阿里,甚至略好一些,但是阿里财报后股价气势如虹,而京东则高开低走,原因就是阿里既有当季业绩的底子,还有电商业务企稳向好叠加阿里云持续扩张的利好,更有大力投资AI,长期显著利好云+AI、电商供应链等超强α。而京东既没有云计算的优势,AI领域的投资也乏善可陈(至少目前是)。
好消息是,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美团业绩暴雷的概率几乎为0,且三季报以来,市场预期显著降温,今年以来股价走势也略输恒科大盘,叠加目前的乐观市场情绪,我们倾向于认为,美团财报后股价继续走弱的概率较低。
除了预测业绩,本文核心会简要分析分业务竞争格局,三季报以来股价走弱的原因,以及未来走势的判断。
01
业绩前瞻
根据我们的预测,美团四季度营收约893亿,同比增长21.2%,其中核心本地商业营收660亿,同比增长19.8%,新业务233亿,同比增长25.3%。如下图所示,所有标黄字段均表示为预测值,而非实际数据。
利润层面,四季度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约120亿,经营利润率18.2%;新业务亏损环比有所扩大,达到18.8亿,季度亏损率约8.1%。
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和利润率同比均大幅增长,但环比有所回落,除了季节性因素外,也反映出宏观消费疲软带来的压力。
三季度是本地生活旺季,外卖和闪购的规模效应在四季度本身会变弱一些,尤其是外卖,当然影响更大的是消费趋势,为了维持单量和规模增速,美团需要在消费侧提升补贴力度,四季度天气因素也会影响骑手补贴力度,因此到家业务的经营利润率会受影响。
到店业务经营利润率仍在低位徘徊,但并非竞争所致,而是宏观经济叠加自身业务发展策略影响。
新业务亏损规模和比例均有所扩大,主要影响因素有三:
沙特业务Keeta加大了投入,净增数亿规模;
优选减亏进入攻坚期,四季度加大冷链投入和年货节投资;
除优选、Keeta以外的新业务仍保持小幅盈利,但因季节性因素盈利规模略有缩小。
毛利率、三费开支保持稳定,季度经营利润、净利润环比均略有下滑,原因已在前文提及。
02
分业务市场格局
具体到业务经营层面,即时零售日均单量同比增长约13.2%,达到7442万单,季度单量约68.47亿单,离日均1亿单还有25.6%的空间。
其中外卖日均单量约6362万单,同比增速10.8%。
闪购日均单量约1080万单,同比增长30.1%,占外卖单量的比重来到17%。
外卖和闪购的日均单量增速均有所下滑,充分反映宏观消费偏弱的局面,闪购仍保持接近外卖单量增速3倍成长,目前已经达到外卖单量的17%,它的客单价大约是外卖的1.5倍,GTV已经来到外卖的25%以上,长期来看再造一个外卖的可能性继续增强,乐观点看,闪购+小象未来有可能达到外卖体量的3倍左右。
至于竞争层面,我们并没有看到到家业务真正的市场变量。京东切入外卖的方向正确,打法则值得商榷,更核心原因是京东并不具备挑战外卖市场格局的资源和能量,当然,事实已经证明它确实扰动了行业的正常发展和利润率趋势,市场对这一点的担忧,远大于竞争格局变化的可能,全球外卖市场均呈现双寡头格局,除非尚未经历充分竞争的市场。
像抖音这样的流量巨头再次躬身入局外卖的可能性在下降,而不是上升,AI浪潮下抖音不太可能再回头强攻外卖,它从0开始做的可能性近乎为0,收购饿了么的可能性也显著下降,因为阿里在AI迅猛之下早已站稳脚跟,再次出售饿了么的可能性显著下降。
而京东之所以兵行险招,主要是希望借此加速即时零售布局,即时零售2025年即将接近万亿规模,它显著稀释了京东“快”的属性,长远来看确实可能颠覆京东自营的存在价值。
说到即时零售,这是一个显著的增量市场,存量竞争暂时无需考虑,闪购处在非常有利的位置,因为外卖积累的用户习惯迁移和履约端运力优势非常明显,闪电仓的布局也正在释放潜力,小象超市后发先至,已经在2023年成为前置仓赛道第一名,2024年进一步扩大了领先优势,华北、华东、华南三大区域市场,目前已经占据南北头名,唯独华东市场仍落后于叮咚买菜。
到店酒旅GTV增速大约22.5%,四季度规模约2700亿,全年约9705亿,同比增长36.1%,未达到年初万亿规模的预期。
但这并不是行业竞争加剧所致,而是宏观消费未如预期般强劲影响,美团和抖音在市场份额上的竞争基本上已经结束,核心原因是双方都意识到彼此的边界,比如到餐、美业等核心到综领域,抖音久攻不下已不再强攻,美团也放弃了与抖音在长尾门票、Shopping mall、加油站等领域的缠斗,而酒旅行业,两家都意识到携程正变得更加难以撼动。
至于利润率层面,宏观影响不再赘述,业务层面,美团到店酒旅需求侧仍然强劲,单量增长远快于GTV和营收增速,但随着低线市场扩张,奶茶、轻快餐、下午茶等低单价高折扣品类比例提升,以及原来按年收费的商户通大面积转向佣金模式,GTV增速大幅落后于单量增速,整体经营利润率估计也会维持低位一段时间。长期看,由于行业竞争势头缓解,到店业务经营利润率仍将逐渐回升到40%一线,目前该业务的货币化率大约7%,对应GTV规模下接近3%的利润率。
03
市场在担心什么
三季报后,美团走势远远落后于恒科大盘。
2024年11月29日收盘后,美团发布三季报,彼时美团收盘价168.7港币,截止3月19日收盘,美团涨幅仅4.27%,同期恒科指数从4353.55点涨到6041.19点,涨幅高达38.76%。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排序按照重要性先后顺序:
1.宏观消费趋势疲软,尤其是服务消费不振
回顾2024年全年社零和服务零售大盘表现,服务零售大盘增速虽然始终快于社零,但是四季度社零同比增速较三季度明显提升,而服务零售增速全年是逐月下行的。
这可能反映了,消费逆风期,服务消费的压力会更大一些,因为服务消费偏可选消费多些。
2.宏观叠加季节性因素,美团利润率承压
这一点在第一部分的业绩预测中已经有所反映,虽然我们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趋势是大差不差的,股价肯定已经提前计价了这方面的风险。
3.中短期看,出海处于投入期,会影响整体利润率表现
无论从主观层面,还是客观层面,出海都是当下美团的必选项。
但是美团的国内业务利润本身并不丰厚,本地生活覆盖的商家以小微企业为主,相对于实物电商,这个市场并没有太高的广告货币化空间,而广告实际上是几乎所有平台业务的利润之源。
所以,阿里和拼多多出海可以大开大合,除了电商本身具备更强的地域穿透性,国内业务能提供无限子弹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饶是如此,区域性的城市扩张,也会影响美团的利润率,因为即时零售的投入大部分是前置投入,且投资门槛高。
4.市场竞争扰动 到家业务长期利润率受损
如我们在市场竞争格局部分所述,市场担心的并不是竞争格局变差,而是运营负荷提前到来。
截止2023年底,美团共有82万全职和稳定兼职骑手(稳定兼职骑手的定义是一年内送单天数大于等于260天的),美团的公告表态会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逐步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
因此,从财务层面来讲,2024年Q4和2025年Q1将不受此因素影响。
2025年Q2也不是立即全量铺开,而是逐步推进,毕竟涉及人数太多,系统需要先搭建出来。
我们先假设全量铺开。
考虑到社保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一部分骑手本身并不愿意牺牲当期收入弥补远期利益,我们可以假设全量缴纳社保阶段,美团全职和稳定兼职骑手总量维持在80万规模,按照全国平均最低社保缴纳工资标准4500元计算,用人单位每人每月产生的额外成本大约是:4500*(16%+0.5%+0.5%+9.8%+5%)=1431元,一年大约17172元。
80万人对应的年度成本大约是137.4亿元。
根据前述预测,2024年美团即时配送履约单量约255.6亿笔,2025年预计约286.2亿笔,同比增长12%,那么对应的每笔订单额外成本大约0.48元。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行业经营状况,美团有较大概率可以将上述成本以6:4的比例分摊到平台与代理商之间,平台承担6成代理商4成,那么意味着,全量情况下,美团到家业务的单均利润将减少大约0.29元。
在不调整商家扶持、骑手支持、用户补贴的情况下,这是全量覆盖所有愿意缴纳社保的全职和稳定兼职骑手的理论影响。
由于实际愿意参保的人数无法精确预测,不同业务增长阶段美团对用户、骑手、商户的补贴也是动态的,因此每个季度的实际利润影响也无法精准预测。
但是这一变动对美团的一个潜在正面影响是,它将显著降低美团的政策和舆论压力,同时提升所有即时零售业务——包括外卖、闪购和小象的确定性和市场集中度,因为每一个业务的盈利模型都变得更hard。
5.AI的东风目前没吹到美团这边
根据外资投行的AI投资四阶段逻辑:
第一阶段,大规模语言模型开发;
第二阶段,生成式AI在现有应用和服务中整合;
第三阶段,互联网服务消费增加;
第四阶段,原生生成式AI杀手级应用出现。
第一阶段所有的国内巨头都没有吃到红利,唯一真正跑出来的是DeepSeek。
第二阶段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受益,但是单纯的降本增效故事已经接近尾声,中美都是如此。只有那些既能在原有业务上实现降本增效,又能长出新的可能的公司,才配得上拥有高估值,比如APP完全重构了它的业务模型,毛利率从40%多提升到80%多,而且在游戏业务之外发现了电商赛道的可能;比如阿里在电商平台业务AI降本增效之外,通过云计算收割DeepSeek爆发背景下云+AI海量需求的确定性;比如快手通过AI提升广告撮合和制作效率之外,通过可灵再造一个AGI快手的可能性。很不幸,美团目前没有做出这方面的现象级产品来。
美团在AI领域最性感的故事,应该是通过机器人——包括它的自动配送车、无人机以及可能的仓管机器人——重构自己的成本模型,这是美团和亚马逊都在做的事情。美团和亚马逊的成本均超过50%,美团甚至处于60%左右,有AI加持的机器人每降低成本结构1个百分点,对于两家公司都是百亿级别的净利润提升——没错,区别只是一个是美元一个是人民币,而我们认为两家公司很可能都会突破万亿(美元/元)营收规模。
同样不幸的是,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短期内市场没有办法给这个故事太多估值,亚马逊目前的高估值是AWS撑起来的。
6.行业补贴从单纯的用户补贴转向供给和需求双补阶段
全行业都是如此,从阿里到拼多多,从美团到快手概莫能外。而美团是本地生活行业领头羊,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四季度以来,美团已经在落实10亿商户年度补助计划,这项计划在四季度开始已经对财务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04
未来展望
回到美团的近期走势来看,我们认为它的股价已经充分定价四季度以来的消费悲观预期(尤其是服务消费)、出海支出加大、行业竞争变化带来到家业务利润率压力、商家补贴带来盈利压力等诸多风险,同时也没有给AI故事估值,如果美团业绩超越市场一致预期(营收878亿、EBITA利润103亿),那么市场应该会报以积极回应。
2025年的消费仍然难言乐观,目前的消费补贴主要集中在商品消费领域,尤其是家电、电子产品消费,美团更多还是靠自身经营的α对抗宏观β,当然消费刺激政策会改善整体市场环境,尤其是涉及到存量房贷利率降低的政策,我们对宏观面保持中性预期:不再悲观但也不报过高期待。
总体而言,不确定性已经被充分定价,美团能否走出独立行情,除了业绩超预期带来补涨需求,更要看它的业务进展能否带动财务业绩持续超预期,短期来看,可能带来超预期的业务单元主要包括:
1.Keeta在中东地区赢得市场份额的胜利,同时实现规模化盈利。
2.闪购持续超预期,尤其是供应链环节的改进推动商品质量和价格再平衡。
3.到店酒旅业务利润率逐渐修复,AI工具能否在运营侧帮助商家提升经营效率、扩展经营边界将至关重要。
4.小象大幅提升城市渗透率,实现完全可复制的规模化盈利,核心驱动因素是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细节打磨,充分实现四亿中产阶层的消费价值主张。
5.优选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化盈利,关键是成本控制能力和差异化选品和运营能力。
由于美国新政府诸多奇葩对内对外政策,中概确实在享受一个红利期,其实不仅是中国,目前来看,除美国以外的主流资本市场,都在享受资金流出美股加仓其它市场的红利,而中国是受益最大的,因为我们的AI红利更大。
AI正在从改变虚拟世界向改变物理世界演进,我认为从长期看,后者带来的财富增量可能是前者的十倍大。
AI真正宏大的故事:无人驾驶、自动化物流、自动化仓储、自动化生产线,都是从虚拟跨进现实,背后无不依托于强大的制造业、零售业。
谁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答案不言自明。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谁是全球最大零售消费市场,答案同样显而易见。
在上述5点预期中,2/3/4的实现概率更高,时间上也可能更快兑现,1则是可能带来最大α的,因为它预示着再造一个美团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市场开始定价AI在仓储、物流自动化领域的影响,那将是另一个故事了,不过短期内我们最好不要过于乐观。
来源/走马财经(ID:zoumacaijing)
作者/走马的汉子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