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出海浪潮下,一种“另类”解法
2024-12-20河北“跨境电商+产业带”,卷出新赛道。
2024-12-19变局时代下,食材供应链的增长之道
2024-12-19顺丰暖心10周年纪录片发布暨山西省儿童医院顺丰暖心能量包发放仪式在太原举办
2024-12-19虽然最近供销社话题很火,但是本来还是不想写的,觉得其他人都已经聊得很透彻了。不过最后觉得还是想到什么就写点什么吧。(无厘头的逻辑)
来源/明说物流晓看圈(ID:ming_sight)
作者/大笨马
01
高声的冷链,低语的产地
冷链发展至今,如果在商业形态和技术条件方面没有重大革新,其实已经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了。但体现这种成熟的现代化却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也就是很多人说的“销地”。
原因很好解释,因为销地具备大量的终端需求,并且消费能力可观,消费结构更偏于改善型。所以对于生鲜产品的增值溢价而言,在“销地”更容易找到愿意、乐意买单的群体。这就使得现代化、增值型的冷链服务具备了底层基础。
而相对应的,为了更好地提供这种服务,“销地”无论是在冷链运输还是存储上,对于载体质量本身更为看重,同时也更能够为此取得资金支持。
但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是,生鲜产品的源头——“产地”,却依然徘徊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虽然国家在每年、每一届的工作报告中,都会就农业现代化提出专门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并且也会屡屡对其中的冷链物流建设进行浓墨重彩的阐述。但冷链的最先一公里,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说所谓的“下沉市场”,农产品和生鲜产品的冷链始终没有像“销地”那样,在这几年中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探究原因,我国和欧美很多国家普适的规模化农业有所不同。“精耕细作”,或者说是小而散的农业生产使得产地分散、产品分散,无法集约化的零散分布造成流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而由于“故事”不够“性感”,依附于“产地”的产品及商业模式,无论是实体生鲜还是提供服务的物流、地产,也很难如同“销地”一样吸引足够的社会资本,尤其是机构类投资者,对其进行产业升级、附加值打造。
另外,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也使得作为生产者的广大农民很少在流通领域对产品质量进行关注和把控。虽然对于农民而言,在自身种植培育阶段会对瓜果蔬菜竭尽全力、亲力亲为,但是往往会因为忽视——或者说由于缺少现代流通理念持续长期的灌输和教导,而造成在产地交付集货端的货损。
这种货损主要发生在从田头到产地仓中间缺失的冷链运输,以及产地仓本身的落后。
无论国家政策导向如何,冷链物流始终是一项服务业态,会需要客户承担由此产生的成本。而对于千百年来始终进行个体化农业运营的大多数农民而言,虽然我们的大时代已经迈入信息化阶段,但是小农经济依然在很多地方是主流。图片
如果要让他们作为源头去推动生鲜农产品在产地端的质量管控,那么除了在基础设施方面需要进行投入之外,对于现代产品流通的观念更需要进行思想建设。
02
左手业务右手责任的供销社
众所周知,供销社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彼时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国有机构。后随社会发展,总社已经逐渐演变为现在下辖数个上市公司和多个行业协会、由各地供销社联合组成的庞大机构。直接由国务院领导,首任社长是薄一波。
各地供销社的主要工作分为上行和下行两种。上行就是从农民手中收购生鲜产品,然后负责从物流到销售的一系列工作;下行就是将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从其他地方采购过来,卖给他们。其实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操盘手。
如果用现代商业的眼光来看待供销社,发现它就是一个没有互联网支撑的社区电商。只是这个电商的舞台更多的是在农村,是在下沉市场。每个供销社的网点都可以被视作集货或配送的前置站点,而由于不存在网上平台,所以它们同时也担任着零售中“场”的任务。
而当我们将现代化的供销社置入当前的新零售网络和电商网络中来进行考量,这个背靠国家“大平台”的机构,半官半商的运作方式下,是否会成为解决冷链最先一公里难题的答案呢?
首先,在集货与采购的商流端,随着包括直播带货在内的各类型销售方式的产生,原本完全依靠于集中批发模式的农产品采购渠道得到了大规模扩充。但是就产业基数和产地广度而言,此类新兴销售方式所能解决的体量目前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甚至于很多主播“玩票”的意味更重于“卖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部分已经实现耕种现代化的产业区域之外,如何从分散于更为辽阔区域的“小农”手上将产品采购过来进行集中,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要点。而这恰恰是供销社经年累月中最为擅长的。
然后,就是进入流通领域的物流端了。
而在产地的物流端,当前主要造成货损的原因就是冷链的断链问题。
其一是冷链运输缺失造成的断链。
也就是瓜果蔬菜从农民手中交付到产地仓途中的运输,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在冷链的温控环境下进行的,更多使用的是装载一般产品的普通货车。
其二是产地冷库缺失造成的断链。
在大多数产地区域,我们很少可以看到物流地产推行的那种高标准仓库。很多情况下,位于产地的冷库都是从旧式厂房改建而来,或者只是在一个工棚下进行搭建。考虑到原始厂房在形态、施工方面的落后,以及受限于成本而在冷库改建时的选材、工艺方面的欠缺,产地仓的冷库往往会在设计、建设和运营方面遇到诸如库区跑冷、不做穿堂、打冷暂停、电力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库存损失。
而造成这种断链的关键就在于资本和观念。
前者是手段,后者是核心。
冷链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它对于资本的依赖性更强,更需要在设备、车辆和仓库等轻重资产方面进行高额投入。而社会资本的商业逻辑决定了在产地区域进行投资所可以得到的回报必定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在商言商,一味要求他们在此做出大量投入,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也属于道德绑架的一种。
但试想,如果是供销社来承担这部分资本的投入又当如何?
在供销社的业务描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资产投资和管理,规定了供销社可以通过募集资金、接受国家拨款和社会捐赠的形式筹建基金,专用于基层社建设和解决为农服务问题。相信建设包括专用货车和冷库在内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应当完全属于为农服务问题吧。
而由于不会受到类似机构类投资者所必须顾虑的硬性投资回报率问题,供销社在以扶持农产品流通这方面进行的投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更偏向于责任,而并非纯粹的商业。摆脱了数字层面的束缚,相信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在冷库建设上,供销社体系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更容易和现代的冷链物流接轨。
除去资本,另外就是观念了。
现代商业社会中,供需逻辑造成了产品质量是由强势方提出要求,而由弱势方进行满足的。
配合现在的消费升级,产地端对于农产品质量的管控,理论上应当是交由供货方的农民进行。虽然比起过去,当代农民的意识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扭转的。也就是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或者直接认为瓜果蔬菜这样的农产品和冷链之间不存在相互依存的强关系。
如果说,在短时间内,或者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观念无法从源头进行改变的话,那么供销社的存在,就理所应当需要将质量管控的责任从农民手中暂时承接过来。并且需要同时利用其各个分社、站点“下沉”到乡、到村的特点,从思想层面进行教育、培育,以期有一天可以培养出有质量意识的现代农民。
03
结语
过往数年间,冷链的最后一公里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注。无论是政府政策、资本投入,还是商业模式、运营形态,形形色色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壮大和堙灭。不管至今是否出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至少在试错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可以规避掉无数的风险和歧路了。
但是在同样重要的最先一公里,遇冷的并非只是资本而已。上至巨头大厂,下到初创企业,愿意完全沉浸于此的人、物、事都屈指可数。不用说手握天量资金的电商龙头们,就算是社区电商最火爆时期的那些企业,又有多少人实际关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呢?
虽然我们已经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行驶了很远,但沿途忽视的这些东西是否值得留意,甚至于回头呢?
也许供销社的再度火热,就是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之一吧。
来源/明说物流晓看圈(ID:ming_sight)
作者/大笨马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