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两轮动力变迁史:自行车、电瓶车与摩托车的故事

物流指闻   |   来源: 星船知造   |   2023-10-23   |   0 0

中国人间烟火,全在这三辆车里了。

来源/星船知造(ID:xingchuanzhizao)

作者/清波

编辑/严小方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中国城镇居民每100次出行中,约30次由“两轮出行”完成。按每天通勤1小时算,生命中黄金岁月的24分之一时间都“在路上”。

“两轮动力”中,我国自行车和摩托车有着相似的轨迹——国外引进,成为富人玩具 → 经济水平和工业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大众代步工具 → 出口创汇,成为中国制造名片。并最终,在绿色化、智能化时代找到新的发力点——再次侧重运动、时尚的“玩具”属性。向微笑曲线两端迈进。

电瓶车的成长线则完全不同。比如,有“骑行文化”、“摩托车文化”,但即使是拥有3.5亿辆电瓶车的超级电瓶车大国,我们的“电瓶车文化”还在襁褓中——

迅速爆发、不断下沉的中国电瓶车,其最大属性仍然是“谋生”,并阴差阳错成为了城市、乡镇交通流动中极重要的一环。

000.jpg

今天《星船知造》就聊聊中国三大“两轮动力”的产业变迁下,如何浓缩了你我既精打细算,又追求体验的生命的一部分,以及它们当下面临的挑战——

● 两极化的中国自行车市场:这个占全车40%成本的环节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 大众化的中国电动车市场:锂电化、品牌化、道路规划。

● 内外严峻的摩托车市场:大功率化、电动化、走进亚非拉。

中国人的人间烟火,全在这三辆车里了。

01

两极化的自行车市场

我们当下的“两极化”体现在——

作为代步工具:中国家用自行车市场份额已经降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代步工具属性目前主要交给共享单车,让这部分功能在相当的程度上得以恢复。

作为运动器材:中国自行车行业的重心正转移到具备运动、休息和健身的中高端车型。但这条产业链上,尚存在着一些关键零部件被“卡”,比如关键核心零部件—变速器——因此利润大头会被相关外企拿走。

进一步解决中高端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才更符合国家自行车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型战略。

自行车记录了我国轻工业的起步,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到近一二十年,全民自行车的时代才慢慢落下帷幕。但中国仍是全球“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

● 我国自行车整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60%。

● 整车出口量占世界自行车贸易总量65%以上。其中以美国、英国、欧盟中的德国、荷兰、保加利亚,亚洲的日本、印度,中国台湾地区为主。

● 我国当前自行车保有量约4亿辆,蝉联全世界自行车保有数量最多的国家。(数据:中国自行车行业协会)

●保守预计,全球自行车市场将持续增长5年甚至更长时间,至2027年,自行车市场的总规模有望达到823亿美金。

但在产销第一的成绩背后,我国头部自行车企业的效益却有些一言难尽——

上海凤凰、中路股份、永安行2022年财报都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上海凤凰2022年营收16.10亿元,同比下滑21.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亿元,同比下滑400.15%。

旗下有永久牌的中路股份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9.27亿元,同比增加28.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33万元,上年净利润3712万元。

中国自行车产业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压力、出口订单不足等多重挑战。

2022年中国自行车出口数量为4174万辆,相比2021年同期减少了2752万辆,同比下降39.6%。2022年中国自行车出口金额372098万美元,相比2021年同期减少了138678.1万美元,同比下降27%。

2023年1-4月中国自行车出口数量为1228万辆,相比2022年同期减少了448万辆,同比下降26.3%;出口金额为110425.1万美元,相比2022年同期减少了25536万美元,同比下降18.3%。

目前中国自行车多采用以价换市的低价竞争策略——产品多定位于中低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

其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是庞大的国内市场的买单大户是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损耗较大,因此出于成本考量,运营方会采购单价更有竞争力的车辆。同时代步用车要求不高,能骑就行。

其次是关键核心零部件变速器被少数外企垄断。

自行车可分为车架、转向系统、刹车系统、传动系统、轮组五个部分。

这其中,传动系统中的变速器被称为自行车心脏。体积小、价值高。能通过改变链条和齿轮的大小或位置来改变速度。

目前市场上约80%的自行车变速器都出自美、日企业之手。日本禧玛诺(Shimano)、美国速联(SRAM)几乎是高端自行车的代名词。

国内千元价位以上自行车的变速器,年需求量约为800万套,95%的市场份额掌握在禧玛诺和速联手中。

禧玛诺(Shimano),野心勃勃,走的是高端里的亲民路线。其占据了全球自行车变速器60%以上的市场。

这家日本企业正试图覆盖更全产品线。从民用车级别的TZ,TY型号到竞赛用顶级的DURA-ACE,XTR,几乎能满足国内自行车市场的所有需求。还不断通过研发收购完善自己的产品线,例如PRO系列的把组、锁鞋、骑行服头盔等。

禧玛诺价格在几大高端厂商里可以说是最低廉的,也舍得在赛事赞助上花钱,因此是大部分自行车生产企业的首选。

美国速联(SRAM),走的是美国苹果路线——放弃“低端机”路线。

速联公路套件组只有四个级别,APEX,RIVAL,FORCE和RED。最入门的APEX价格也超过了禧玛诺的TIAGRA。这就注定在最大批量的市场中,速联的产品是有缺失的。如同苹果没有千元机,主动放弃入门级市场。

意大利康帕纽罗(CAMPAGNOLO),占领“顶奢”心智。

作为高档自行车的套件(包含变速部分,传动部分和制动部分)的市场领先者,康帕纽罗同样放弃了大部分入门级山地车的市场。从其VELOCE到顶级的SUPERRECORD——都体现出意大利工业在设计、材料、加工工艺上的强项。

唯一被牺牲的是价格。同时在零件兼容性上又与禧玛诺及速联长期保持不兼容。但这也让康帕纽罗如同奢侈品品牌般占领用户心智:市占率小,用得人少,价格高昂。

这三家的累计份额已经占掉了中高端市场的绝大部分。而说到底,中高端自行车的“供不应求”,从根本上是优质核心零部件供给不足。这也是我国自行车行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之一。

变速器既是单个部件,也是一套复杂系统。完成变速,需要包括牙盘、飞轮、前拨、后拨等100多个零部件协调配合。要说困难,事实上国内很多制造企业都能生产这套零部件,技术含量并不高;但要说简单,这些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都是中低端产品,已量产的高端产品不多。

中国要从自行车大国变身为自行车强国,“变速器”这个短板就一定得补,且必须是优化结构,补齐中高端市场的缺失。

近几年以来,国内自行车变速器企业进步显著,部分产品也拥有了中高端市场中的一席之地。但国产变速器想要真正大规模进入中高端自行车领域,尚需面对三大挑战。

首先是专利关。自行车变速器方面,仅禧玛诺在全球就申请了6000多项专利;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为2500多项。禧玛诺专利的申请和布局的是极具战略性和严谨性的。通过对变速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及各个功能上的深入研究和拓展性开发,这些外资品牌已经建立起一张庞大的专利保护网。

国内厂家找到了攻克变速器难关的钥匙,也很难绕开专利限制,一不小心便可能陷入到与国际品牌的专利纠纷中去。

举例来说,变速器在自行车静止状态下会休眠,车子一动,就需要唤醒操作。禧玛诺在国内申请了变速器震动传感器专利。为避免侵权,国产变速器企业蓝图科技研发了角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唤醒操作。但禧玛诺震动传感器技术经过多次迭代,已非常完善。而国内的技术应用时间短,实战经验少,还有一些不足需要修补。

其次是材料关。变速器对材料硬度和韧性要求高,目前国内相关钢材刚性强的偏脆,韧性强的硬度又不够,整体性能还在追赶国外同类产品。

另有数据显示,当前国内自行车行业全年钢材需求量大约是300万吨,变速器钢材用量更少。这点需求量对钢铁企业来说,远远算不上大客户。假如合作研发变速器专用钢材,研发费用是个问题,而一旦研发出来,订单量能不能达到量产标准,则又是个问题——

需要技术、工艺、材料等多方协同推进,共同进步,这考验的不仅是企业如何平衡其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关系的问题,也涉及到国家对这个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再次是精密加工能力关。自行车变速器长时间处在高速运动中,某些零部件加工精度要达到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对于加工企业而言,这样的精度并非难以达到,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成本和质量的关系。

大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能达到精度要求,但因为订单量小,不愿意做。小供应商愿意做,但加工精度又不稳定。

要解决加工问题,无非两种方案:一是选择使用国外大品牌供应商的产品,承受更高的价格;二是培育自己的供应商,自建供应链体系。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投入资金巨大。

欣喜的是,借着此前海外生产力不足,国外垄断企业产品供不应求的机会,国内变速器企业如蓝图思科等,正在产量上迅速补位。国家政策层面也迎来重大利好。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将自行车变速器列入关键技术研发工程。

02

大众化的电动车市场

堵在早高峰一动不动的BYD和BBA没有区别,呼啸而过的两轮电动才是王者。

浓缩着生活艰辛和精打细算的两轮电动车销量正显著增长:

111.jpg

图说: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3年我国电动两轮车的销量有望增至6427万辆

两轮电动车又大致分为“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三种。

从下图可看到,电动自行车是我国两轮电动车最大的细分市场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