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出海浪潮下,一种“另类”解法
2024-12-20顺丰暖心10周年纪录片发布暨山西省儿童医院顺丰暖心能量包发放仪式在太原举办
2024-12-19美团的增长来自哪里?
2024-12-16阿里的“春晚”
2024-12-13学习美团:如果我也想同样做好标准化,可以怎么做呢?
来源/于冬琪商业笔记(ID:gh_f399e10c3a3c)
作者/冬琪
最近,和一位美团人的聊天,聊到美团的高管和其他公司的差异,让我印象很深刻。
他说此前在其他大厂,接触到的高管,能力普遍也都很突出,但是每个人突出的点、做事的风格都不一样。
但在美团,每个管理者到了美团后,不出半年,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我说这个有点反常识,是为什么呢?
他说美团内部的体系极其稳定、强大。
稳定到,连高管的思考模式,都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统一。
这是怎么做到的?
后来我发现,之所以美团能做到,用到的核心工具就是标准化。
标准化这个工具,说起来也并不复杂。
但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实际做起来,效果和美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标准化这件事上,我把企业经营者分为了三个段位。
你可以看看自己当前处在哪个段位。
提示:本文共7200字,阅读需要19分钟。
01
标准化的三个段位
第一个段位:“我这个行业很特殊,没法标准化”。
这也是我最常见到的段位。
我见到10个创业者,通常有6-7个会这么说。
我当年也是(捂脸)。
根本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的必要,也不理解到底什么是标准化。
还以为,标准化就是将每个岗位的每个动作都规定出来。
但显然不是这样。
只要你去观察,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的企业内有大量重复在做的动作、也有大量重复发生的问题。
而这些重复的动作和问题,覆盖了大多数岗位90%以上的工作。
只要你希望一个问题不要重复发生,只要你希望某一次的成功可被其他人继承,就必须做标准化。
就像王兴说的,遇到一个问题时,95%以上都是老问题。如果你觉得是新问题,那大概率是你错了,一般没有新问题。
凡是老问题,都可以通过标准化提高解决的稳定性。
所以,
如果一个问题,对美团是新问题,对其他某些企业是老问题,那最稳定的解决方案就是对标学习。
如果一个问题,对美团是老问题,希望员工不要一次次重走弯路,那就要做标准化。
第二个段位:“标准化就是做一套SOP嘛”。
大多数意识到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开始做标准化的企业,本能的反应,都是先去做个SOP,把每个环节的动作都规定出来。
我在2015年时,也曾经尝试给策略运营团队定SOP,以为只要SOP做出来,每个人的动作就能整齐划一。
结果呢?
SOP做出来,就像一本书,根本不会有人照着做。
一方面,对于员工们,这本书又臭又长,背都背不下来。
哪怕硬是按着员工宣讲,也会发现讲半天下来,大多数人都昏昏欲睡。
另一方面,员工也会想:我原先做得好好的,凭啥非得按照你的SOP做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最终,SOP做完也就被放在了文档堆里,束之高阁。
第三个段位:“标准化真有用!凡事儿都要标准化!”
这样过度标准化的结果就是,
公司做事越来越慢,越来越吃力。
一线员工还抱怨重重,觉得做标准化方案的人不接地气、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提出的都是不靠谱的办法。
但是,没办法,还非得照着他们的做不可。
最终公司做事的成本剧增。
业务结果还不好。
团队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
这三个段位,也是我自己在实践标准化时,曾经经历过的阶段。
但是,
直到有一天,我还原了美团标准化的过程和基本逻辑。
才发现,这些都是美团早已解决的问题。
也因此,美团才能对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实现极大程度的标准化。
02
美团是怎么把高管也“标准化”的?
正常公司,能把一线执行岗位的方案与决策标准化就已经很费劲了。
但美团是怎么做到能把高管都标准化的呢?
其实,高管相比于员工,主要的工作差异就是更少执行、更多思考和决策。
员工能感知到高管们的标准化,来自于高管们都在按照同样的方式思考,以及在决策时,会向下属提出同样的问题。
背后,其实是“决策”的标准化。
将决策标准化的价值,自然不用说:
决策这个东西,在企业内又高频发生、又重要。
比如要不要跟进竞品的补贴?要不要做某个活动?...
这些都是决策。
而这些决策,不同的人做,质量参差不齐,造成的影响也很大。
决策一旦对了,事半功倍。一旦错了,就不知道会对产研、执行团队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
如果能标准化,让所有决策的成功率都能更高,自然价值巨大。
在同样的资源下,决策质量更高的组织会胜出。
但是,问题是,
每次决策,面对的都是不同的问题、情况千变万化,怎么才能做到标准化呢?
我总结下来,美团是这么做的——
第一,最容易发现、也最容易解决的决策问题,是逻辑问题。
怎么讲呢?
一般一件事要是有好处、肯定也有坏处。
所以要同时看到好坏,去计算性价比。
通常,比较常见的导致失败决策的问题,就是逻辑不完整——看到好处时、忘了坏处。或者看到坏处时、忘了好处。
而美团在刚刚成立时开始,在决策上,就要求同时考量成本和收益。
很多关键决策也是这样做出的。
比如,
当时几个大的团购竞争对手都投公交、电视广告,声势浩大,广告投放到投资人家门口,也肯定会更好融资。
但是,
美团想清楚了,广告投放不能只看影响力,还要看成本。
同样的资源下,这么投放带来用户的速度快。但算到每个客户,成本也很高昂。
最终要看的,并不是谁能第一时间获取到大量用户。
而是要看是否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持续不断地获取到大量客户。
于是,美团坚持不投线下广告,而是在线上靠用户邀请等方式增长。
这个原则坚持到今天,
就变成了凡事都要算清楚ROI,把成本、收益都看清楚,才决定要不要做。
第二,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信息。
前面说,逻辑上要同时考量成本和收益。
但一件事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很多——成本很多元、收益也很多元。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提前为此搜集信息,而因此遗漏了重要选项,不看机会成本,也不行。
而决策时要搜集哪些信息,是在不断做业务的过程中,迭代出来的:
在美团早期,很多决策考虑得还没那么全面。
于是,
就会出现,像美团早餐这样的项目,团队已经跑出了稳定的模式、也可以持续扩张,却突然被关停。
关停的原因,据当时的参与者分享说:是因为当时外卖正在打仗,外卖这一仗对美团来说是生死存亡之战,需要集中资源。
而早餐这个业务,虽然能跑出来,却分散了美团宝贵的产研等资源。
所以,在此之后,美团在设立每个新业务时,也一定会考量,这个业务与原有业务的相互关系。
要考虑业务上到底是左手倒右手,还是创造了增量?
也要考虑资源上的冲突和相互影响。
第三,有意考虑全面、但获取到的信息质量不高,大量的虚假信息,也无法导向高质量的决策。
那么,一般信息质量问题会来自于哪里呢?
常规一说要做行业调研,还是以看行业报告为主。
但是,行业报告的信息来源靠谱吗?写报告的人真的认真负责吗?
这就无法知道了。
主要的信息质量问题,常常来自于他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说白了,二手信息,出问题的风险就比一手信息大。
所以,最好的决策,是要基于高质量的一手信息。
那怎么获取一手信息呢?
就三个方式:
要么,是直接来自于用户的。从用户行为上观察的、或者大量用户反馈的,可以最直接的看到用户的真实诉求。
要么,是直接来自于竞品从业者的,由从业者直接描述的做法和行动背后的逻辑。
要么,是自己去现场,亲眼看见的。
于是,
美团就总结出了影响决策质量的三个关键因素:
要算成本与收益(ROI)、要尽可能全面的搜集信息、最好基于一手信息,最终做出决策。
能找准关键因素,标准化就有办法做了。
那下一个问题是,
找到了影响决策质量的关键,怎么让所有参与决策的员工,都能照着执行?也都能执行到位呢?团队只是糊弄、走个形式怎么办?
毕竟搜集一手信息,远比看行业报告费劲。
还要求信息全面,就更难、更费劲。任何调研项目,对员工来说,总有一部分信息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就要搞明白,也不容易。
好在,每个决策的落地,都需要经过调动资源的过程。
要想调动资源,就要拿到管理者的许可。
管理者就有权力召开评审会。
在评审会上,美团的管理者们会提出问题。
这些管理者提出的问题,团队只有解答充分,才能通过评审、拿到资源。
要想解答充分,必须提前搜集信息。
因此,
管理者的提问,成为了一种将决策标准落地的主要手段,让员工不得不做出指定动作,去全面搜集信息、计算ROI。
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新项目,当调研和实验都完成了,要不要决定给更多资源做?
在美团的管理者们,一般会提出这样的一组问题:
(1)这个事儿的目标用户是谁?
(2)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
(3)市场规模有多大?
(4)主要有哪些可行的模式?
(5)每个模式需要哪些能力?
(6)哪个模式最适合美团?
(7)这个事与其他业务的协同效应如何?是否创造了全局增量?
(8)如果要做,怎么做?需要哪些资源?业务大概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这些问题中,
要想回答问题124,自然必须接触用户、必须接触竞品,保证了团队获取一手信息。
要想回答全部问题,保证了既要考虑用户喜欢、模式成立、美团的优势、做的价值等等,保证了必要信息和问题考虑全面。
问题378,既要算市场规模、又要看业务协同和资源需要,保证了可以计算出业务的ROI,最终判断这个业务值不值得做。
这些问题,只要管理者在评审会上坚持提出,坚持要求团队给出能说服自己的答案,团队就不得不去全面搜集一手信息和计算ROI,决策质量也就得到了保障。
在美团,大多数常见的决策,在提给管理者时,管理者们都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list。
问题们能够被解答,管理者就能决策“做”或“不做”。
团队与管理者最主要的正式接触,就是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评审会上。
当所有高管们,在评审会上都在提出同样一组问题时,自然在团队眼中,高管们就都在按照同一个模子的方式说话。
而这些问题list,保证了影响每一类决策质量的关键动作,能够被团队完成。
只不过,
虽然美团会要求在决策时,必须回答指定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你具体怎么回答?怎么搜集到一手信息?却又不管了,它并不会给出标准化的指导。
只不过,在文档系统“学城”中,会有大量的文档。
总有前人解答过类似的问题,这些文档是开放的,需要回答问题的人自己去找、去看,借鉴前人的做法。
而至于借鉴哪个前人?
就要由负责回答问题的小伙伴自己决定。
这背后核心的原因,
在于不同的业务之间差异巨大,适合的调研方式也各不相同。
比如同样是做新业务时,要调研竞品模式。
• 要想调研外送鲜花,核心是要访谈竞品员工、走访商户。
• 要想调研社区团购,最复杂的环节之一,就是仓库的管理。毕竟生鲜保质期短、还容易磕碰,这个仓库如何管理,只聊天很难聊明白。所以就必须实际进到仓库里,花大量时间观察仓库实际怎样设计和怎样运作。
所以,适合标准化的才标准化,不适合的,美团也不会勉强非要标准化。
这么做下来,实际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呢?
第一,当美团关于决策的标准化动作越来越多时,美团的决策越来越稳定了,质量也提高了。
第二,坏处是什么呢?
决策的成本增加了,决策需要的时间也大大延长了。
而且,并不是每类决策都能算出ROI。
比如品牌营销的很多动作,就很难事前算得出来。
于是美团历史上,品牌营销总是做得没那么亮眼。
直到最近与抖音的竞争中,为了获取流量,才放松了对品牌营销的ROI要求,很多品牌动作才能顺利的拿到资源。
第三,新员工的适应和生存也变难了。
新员工刚来美团时,常常要过的第一关是通过第一场评审。
就是要让自己的第一个方案得到评审者们的认可。
这常常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
这是因为,大多数新员工没有经历过关于决策过程这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高的同时还不会直接给出操作方法。
就需要员工在管理者的帮助下,自己摸索和适应。
但即便如此,美团仍不断提出要提高决策准确度,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决策错误,对美团的成本太高了。
与抖音不同,抖音主要的产品都是线上的,凡事几乎都可以AB测试,做了再说、AB看效果。
但美团有很重的线下团队,测试一旦失败了,商户积压了库存、骑手忙不过来,都受不了。
一旦涉及到线下,测试的成本就会远比线上高昂。测试总失败,也会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就更需要在测试之前花时间充分论证,让测试的成功率也尽可能高。
而且,对于美团,做的是比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更长链条的业务,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效率、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在“投入”与“投入带来的成本降低”面前,这些决策总是更容易算得出ROI。
是的,
标准化到什么程度,也是个决策,也可以计算ROI。
这样的一个个环节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了美团的发挥稳定。
03
如果我也想同样做好标准化,
可以怎么做呢?
虽然我们很难达到美团复制“高质量决策”的效果,但我们还是可以充分借鉴美团的标准化思路。
如果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美团在将“决策”标准化上,主要做的就是——
找到决定决策成败的关键要素,通过评审会上领导者的提问、使得团队必须完成这些关键要素,而且不适合标准化的绝不勉强、但是给团队以案例参照。
我们在具体做的时候,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
第一步,什么时候需要做标准化?
其实,企业内绝大多数人在解决的都是老问题,处理的都是重复的工作——比如活动设计、新城市开拓等等。
我们可以观察那些重复的问题和工作,是否质量参差不齐?
特别是当大量不同的人,都在做同一类事时,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通常会很严重。
如果是,那么提升这类工作的质量就对业务有价值,就可以考虑做标准化了。
第二步,找到关键的成功要素。
只要工作是重复的、或者大量不同的人在做的,我们比较每次的结果,总能发现有好有坏。
那结果好的时候,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结果不好的时候,做了什么?没做什么?
只要这么观察,总能找到决定效果好坏的“成功要素”。
就像美团在决策上找到的三个成功要素:计算ROI、全面搜集信息、一手信息。
咱们标准化的目标,绝不是让每个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和SOP一致,这么做没意义。
因为员工的绝大多数动作,对于成败的影响没那么大。
比如,在调研时,怎么找到用户?怎么让用户乐意沟通?这样的问题没有必要标准化,绝大多数调研者都能做到,哪怕做不到、问旁边人也能做到。
只要对成败没什么影响,就不用去管它。
第三,让员工人人都能实现“成功要素”。
具体怎么做到呢?
关键就是要针对成功要素提出要求、且有人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这么几种:
A. 对于决策,可以像美团一样,在评审会上,通过管理者提问的方式来检查。此时,管理者就是检查者。
B. 对于一线的执行动作,如果做没做,会直接反映在某个数据上,可以通过看数据的方式来检查;做了可以拍照片的,可以通过提交照片的方式来检查。
但是,这种时候,不可能指望业务一号位每天检查每个人的数据和照片。
也不能指望一线管理者人人尽心尽责、完成检查,毕竟管理者检查的质量也需要有人检查。
那么,怎么做呢?
这时候,一般就会设立一个独立于执行团队之外的团队:可以是销售运营、策略运营或者商分。
他们为提高整个一线业务团队的人效负责,因此有动力去发现成功要素,并完成对要素执行情况的检查。
C. 有很多动作,可以用系统流程保证实现的,直接写在系统里,使得执行者无法跳过。
第四,有了成功要素和成功要素的落地方式,就能知道标准化的成本了。还要看看,这事儿做标准化本身划算不划算。
标准化的主要收益,是提高执行和决策的稳定性。
但是,标准化的成本,主要有什么呢?
一方面,是增加的检查成本、和成功要素本身的执行成本。
另一方面,则是标准化会降低灵活性、减少适用范围——不标准化的时候,调整做法就是一句话的事。标准化之后,反而要改系统、与更多的人沟通。
基于标准化的成本和收益,可以再看一下这事到底还要不要标准化。
我还是以美团为例。
由于美团对标准化的成本有认识,所以它的标准化反而很克制。
我们知道,美团的大多数业务,都涉及到跨城市的经营问题。
都是大量执行团队分散在每个城市里,要为当地的经营结果负责。
那问题就来了——
地方团队,由于不具备全国的视野,每天只会看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经营情况,根本不会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看全国数据。
所以,也就不具备能力发现成功要素:隔壁省某个市发现了个新的做法,一做就有好效果,他却根本没办法知道。
就需要在总部设立销售运营岗位、或者商分岗位,作为发现者。
但是,
总部销售运营发现的成功要素,又没法强拍下去、要求每个城市必须落地。
为什么呢?
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比如说外卖业务,城市市中心有没有河、山地还是平原,区域划分肯定不一样。
另一方面,地方的团队要背KPI、拿业绩奖金。总部拍下来一个动作,结果不管用,做了这个动作业绩反而完不成了,那奖金怎么发?
过强的总部干预,会破坏给地方团队的授权,伤害地方团队的主动性。
那怎么办呢?
在美团有的团队,他们会这么设计总部与地方的关系。
还是要在总部设立策略运营团队,只有靠他们才能发现成功要素。
但是,
总部给出的具体策略分成两种。
一种是经过验证,全国适用的,直接变成过程指标,甚至进到KPI里,所有人必须完成。
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总部只有建议权,总部的策略下发下去,由地方决定是否接受。
让地方背结果的管理者,做出最终的判断和选择。
在大多数公司,一线对于总部的干预和指导,会是本能的抗拒。
但是,因为在美团过往的成功经验中,团队的绝大多数成员,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发现成功要素、实现成功要素,可以保证业务结果稳定的提升。
所以,对总部的策略,美团的地方团队,会认真的考量和思考哪些要接受。
最终使得这套体系得以有效的运转。
04
总结
美团的标准化,保证了执行和决策的稳定性,使得美团有条件靠着不同的执行者、不同的业务负责人,在一个个核心战场取得持续的成功。
而大多数创业者,还并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的价值,也就更不会开始形成标准化的能力。
如果我们将一个企业遇到的问题分成两类:上限问题和下限问题。
上限问题,决定了企业的长板,只有比竞争对手更长,才能取得优势。
上限问题更难解决。
上限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于更优秀的人才——常常就是老板本人。
但是,在企业内数量更多的却常常是下限问题。
这些问题重复出现,解决得好坏、稳定与否,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效率和对长板的发挥。
而标准化,是解决一切下限问题的核心管理工具。
当忽视了标准化的工具时,下限问题的解决也只能依靠于优秀人才,但现实中,又哪能找到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呢?如果找到了,公司的人力成本又会多高呢?
所以,正是靠着不断发现成功要素、不断标准化,美团才能不断“开疆拓土”,而且还能同时做“开水团”:福利差,工资给得也没那么高。
降低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业务结果越来越好,这恰恰就是标准化的力量。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