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多年、品牌商主导的区域经销网络正在遭受极大的冲击。
2025-01-22只想卖茶的茶饮品牌,不是好茶饮品牌。
2025-01-21无论是门店扩张、业态创新,还是数字化转型,2024年便利店行业都涌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事件。
2025-01-20与其留人,不如留心,将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牢牢的捆在一起,才是成本最低的留人方式。
2025-01-20在每个历史节点上,商业都会以残酷的方式进步。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ID:liuchunxiong1964)
作者/刘春雄
01
本文原拟标题是《历史是以残酷的方式进步的》。考虑到这个标题太残酷,所以用了个不那么残酷的标题。
1959年12月—1960年2月期间,教员组织读书小组通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
· “规律自身不能说明自身。”
· “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 “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 “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
我非常爱读教员的文章,常读不厌。有时候苦苦思考的问题,教员的话能够醍醐灌顶,寥寥几句,化解心中困惑。
中国宏观经济、微观营销的现状,可以从流行词汇看出来。缩量时代、大环境不佳、供应链革命、硬折扣、内卷等等,负面词汇盛行,加上自媒体贩卖焦虑,感性共鸣氛围浓厚,似乎要跌入万劫不复。
从朋友圈偶然看到教员上面的一段话,突然找到了正确的表达方式。分历史切片的静态角度看,目前确实遇到很大困难。但从教员一贯倡导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的历史视角看,结论可能有所不同。
历史是以残酷的方式进步的。
02 先从行业集中的残酷性谈起。
做了30多年营销,见证过很多行业集中度提升过程中的残酷。
我曾经在很多培训场合问过一个问题。一家企业,5年前销售1亿,现在是3亿。我问了两个问题:
第一,这家企业的增长速度快不快?
大家众口一词:很快。
第二,这家企业离死亡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这是个提示性问题。经我提示,有人说离死亡更近了,也有人说更远了。
我进一步提示:这是一家乳制品企业。大家意见更趋一致:离死亡更近了。
那么,为什么一家快速增长的企业离死亡更近了呢?因为有些行业的终局是寡头垄断,只有数家企业能够在终局活下来。
有的是双寡头,两家活下来;有的是三寡头,三家活下来。一切取决于终局有几家名额可以活下来。
这就是发展过程中的残酷性,快速成长的企业照样可能被淘汰。
这就像体育比赛,或像高考,你的成绩是由排名决定的。所以,规模(分数)不重要,名次最重要。
就像前面那家乳制品企业,虽然增长很快,但在行业的排名却是下滑的。行业到了某个关键时刻,就会出现一次批量淘汰。
批量淘汰的规模有多大呢?可能是90%,可能是99%,也可能是99.9%。
啤酒行业,曾经每个县有一家啤酒厂,现在是3大+5小。淘汰率超过99%。
方便面行业,曾经数百家企业,现在大众不知道行业第五名是谁。淘汰率接近99%。
火腿肠行业,曾经几家百企业,现在我知道的只有3家。淘汰率同样超过99%。
一个行业,99%的企业被淘汰,这个行业要跨了吗?
肯定不是,巨头的出现,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恰恰是行业成熟的标志。
行业的进步,巨头的出现,是以残酷的方式进行的。
2008年,我写了一本书《让增长改变命运》,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无论在哪个行业,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行业终局的名额,一定要挤进去;二是行业整合(也是行业洗牌)的时机。
行业整合的时机,一定是在从高速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过程中。在此之前有机会,在此之后,行业内卷,迫使大量企业退出。
行业投入期,规模小也能赚大钱,主要靠胆识。行业成长期,大小都活得挺滋润,最容易陶醉在赚快钱中;行业成熟期,规模决定一切,批量淘汰;行业衰退期,规模不经济,结构决定一切。
行业的成长,从胆识,到规模,再到结构。经历多数转型,每次转型都淘汰一批企业,错过了转型的窗口期,就失去了未来。
当行业90%甚至超过99%的企业被淘汰的时候,恰恰是行业巨头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行业99%的企业消亡,会悲观;如果看到了巨头的出现,那么,我们可能会乐观。
如果把行业每个阶段切片分析,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只要说清行业的历史阶段,那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不难。
中国消费品行业的发展节奏不同,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时间点不同。早期的家电业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后来是快消品(当然快消品进入成熟期的时间节点差别也较大),现在也进入更多的消费品领域。
我记得不同时期总有人提出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在99%淘汰率的大环境下,无论“抱团”还是“抱大腿”都没用。
小结:行业的进步有时很残酷。行业内卷最严重的时候,就是诞生巨头的时候,也是中小企业批量死亡的时候。内卷是好事还是坏事,看站位谁的立场。
03 再谈经济周期低谷的残酷。
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大学,毕业就遇到第一次较大的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以记忆比较深刻。
1989年,1997年,2008年,2020年,这是改革开放后宏观层面影响比较大的四次,基本上是国际国内环境联动。比如,199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是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一个超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实也是不成熟经济体,大环境对微观运营的影响如同过山车,大喜大悲。从极度乐观到极度悲观,反差巨大,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一次大环境影响,都会极度悲观,然后陷入内卷。
我觉得,价格内卷几乎是国内面对大环境变化的本能应对措施。几乎无一例外。
价格内卷的本质,其实是行业盈亏平衡点的提高。盈亏平衡点的提高,自然让一些小规模企业跌入亏损区。
面对经济周期低谷的内卷,任何厂商都会被动卷入。但是,难道只有内卷一条路吗?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刚好有机会参与企业应对。最初当然是毫不犹豫的价格战,不由得你不参与。但是,1998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么做是有问题的,于是,转向双线作战。
一方面当然是参与价格战,特别是现有主流产品的价格战,打得连毛利都没有了,连行业前几名最后都没有幸存。当毛利都没有的时候,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这是我第一次领略规模不经济。
另一方面,我们又积极推动升级产品上市,甚至把是否推动升级产品当作一票否决权。
当亚洲金融危机过去的时候,行业集中度大大提升。最终赢得胜利的是双线作战、营销转型的企业,特别是升级产品为原主流产品打价格战提供了支持。亚洲金融危机过去后,升级产品成为新的主流产品。
我观察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企业的反应,仍然如此。不是内卷的企业成为胜利者,而是双线作战的企业成功了。同样,危机期的升级产品,最终成为新主流产品。
为什么危机期反而要搞产品升级?我曾经长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要中国的发展进程没被打断,经济周期低谷的影响都是暂时的,只会影响中国升级的节奏,不会打乱历史进程。
危机期短暂的需求受影响,内卷的声音似乎盖过了升级。但毕竟中国发展进程没有改变,进入经济新周期后,反而是在产品升级上提前站位赢得了待机。
小结:经济周期同样是以残酷的方式进步。周期性的经济低谷,内卷是本能,几乎全民参与,客观上起到了清理门户的作用。因为内卷的本质就是集中清理门户。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仍然存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周期低谷,既是产品升级的契机,也是营销模式转型的契机。进入经济新周期,新产品、新模式成为主流。因此,双线作战、营销转型才是应对经济周期低谷的核心。
04 最后谈谈经济进入成熟期的残酷。
从历史视角找规律,能够解释历史事件。但每当面对新问题时,历史规律很难回答新问题,因为面对“这次与历史上每次都不一样”的疑问,很难做出令疑问者满意的回答。
疫情后面对的本轮经济低谷,确实有很大差别。比如,本次不仅厂家受影响很大,经销商、零售商受影响也很大,甚至比厂家受到的影响更大。
比如,供应链变革,可能相当多的经销商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被更大规模的平台商替代,或者说厂店合作,绕过了经销商,经销商的渠道角色受到挑战。
比如,硬折扣、会员店、自有品牌,这些不仅对零售影响巨大,也倒逼厂商发生改变。
再比如,本轮经济低谷,掺杂着电商平台和数字化。这是历史上未有的。
然而,缩量时代,自有品牌,硬折扣,供应链革命,经销商平台化,这些都是发达国家早已经历过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好在我在大学曾经教过《美国市场营销》课,对美国商业的变迁有所了解。
自有品牌,欧美是祖宗。自有品牌可不是穷人的便宜货,而是大众消费品,甚至与中产相伴而生。fcrq也是全社会信用提高,品牌袪魅的结果。我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式营销》中就讲过,中国外贸订单中,自有品牌占比不低。自有品牌对中国制造很重要。
供应链革命,是零售业规模化和连锁化后,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必然结果,毕竟减少了一个渠道环节。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都曾经出现过批发商无用论。
中国2C电商快速发展时,一直有人讲美国的2B电商很发达,很多人听不懂。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美国的2B就已经电子化了。
硬折扣更是在西方很普及,美国零售商业早已是泛硬折扣的天下。现在很多人说硬折扣是消费降级,其实美国的硬折扣萌芽于婴儿潮时期(1946年至1964年),这是美国赢得二战后最繁荣的时期。硬折扣的普及,其实是消费者成熟后在大众消费领域的常态化消费。
可以说,自有品牌、供应链革命、经销商平台化,这是社会发展到成熟期的标志。不论消费降级或升级,总之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不是消费倒退后的结果。
读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时,我特别关注到一个概念:从品牌阶梯到品牌相似,这是大众消费品领域品牌祛魅的结果。硬折扣的流行,既可以是消费降级的结果,也可以是消费升级后品牌去魅的结果。
小结:欧美二战后在商业领域经历过的现象,中国也会经历。这是另一类历史视角,用别人的历史,解读自己的现状或未来。欧美的经济发达程度超过中国,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欧美早已发生,这给我们一个视角,或许这些是经济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性事件。
05 历史是以残酷的方式进步的,这种残酷的方式就是优胜劣汰。
目前的快消品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3年疫情后遗症,相当部分家庭收入下降。
低端产业外移,产业工人的需求减少,大量产业工人进入外卖、滴滴领域。
电商低价影响传统商业,线下影响严重。
中国经济进入成熟期,增量减缓。
这些问题,当然是问题,同时,我也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样的历史节点会发生这些问题?
第二,当这些问题过去后,商业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对现状的解释,可以是简单解释。比如消费降级,经济大环境不好。那么,经济环境变好后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吗?比如,硬折扣、供应链变革、平台化经销商、零售连锁化等,并不是消费降级后的应急反应,而是时代的一种趋势。
我尝试回答一下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
什么样的历史节点会发生中国现在的问题呢?我的判断是:这是经济从成长型向成熟型过渡时的必然现象。有三大指标为标志。
一是中国人均GDP达到中国收入经济体的上限。中国2023年人均GDP为1.27万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2019年划分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DP1.25万美元的上限。
二是中国2023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6.1%。这是首次城镇化率增长跌入1%以内。
三是2023年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高端占比27.6%。吃、穿、用三大类中高端增长率分别为11.2%、10.8%和7.1%。
前面讲过行业进入成熟期,会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推动行业进步。一个经济体进入成熟期,不仅各项增长率会降下来,消费也将进入成熟期模式。具体表现,一是从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二是从数量消费向品质消费转型。
行业集中期的残酷性,表现为生产型企业的批量淘汰。经济体成熟期的残酷性,表现为商业企业的批量淘汰。当消费问题增长率降低时,效率问题就成为重要问题。于是,经销商小型化现象将被打破,出现平台化(大型化),零售商将出现连锁化。
快消品生产型企业,基本上已经是大品牌的天下,自有品牌只不过抢夺了小厂家的边缘性生存空间,以及大品牌的低端生存空间。比如,啤酒行业前几名已经占据92%的市场份额。对于品牌商而言,短期生存问题不是大问题,但产品升级和营销转型才是关键。谁能抢占新主流价格带,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经销商的问题非常大,未来是否有小型经销商的生存空间,很难讲。但是,商贸型经销商未来很难生存。平台型经销商将会出现大型化、跨区域特色。
零售业的困难同样很大,KA错误的商业模式,被中国快速发展的消费所掩盖,现在首先是回归正道。
06
我受德鲁克影响很深。遇到问题,首先不是本能反应,而是分析“问题的性质”,抓住问题的本质。
消费降级确实存在,自媒体共鸣式的传播,引导企业过度关注消费降级,忽略了问题的性质,才是可怕的问题。
如果说过去历次经济低谷是成长期的低谷的话,这次低谷是进入经济成熟期的首轮低谷,其应对模式对未来标杆意义重大。
近几年与各行业交流较多,感觉品牌大厂在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推出新型大单品的节奏出了问题。
经销商平台化的方向渐渐众所周知,但经销商群体未来“批量死亡”可能多数人没有心理准备。这将是极其残酷的。
KA的历史性错误,在胖东来介入商超“调改”后能否改变是未知数,零售连锁化的趋势是确定性的,不确定的是互联网介入零售的程度有多大。
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进程没有被打断,从成长型经济体进入成熟经济体是必然跨越的历史节点。
在每个历史节点上,商业都会以残酷的方式进步。
越是困难时期,越是要相信向上的力量。
千万不要让内卷干扰了前进的方向。
来源/刘老师数字化新营销(ID:liuchunxiong1964)
作者/刘春雄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