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宇树之后,飞鹤再次向全球输出“中国方案”。
2025-03-31本文将介绍一物一码防窜货解决方案,以及物流端如何配合企业进行防窜货,你真的知道吗?
2025-03-31顺丰大件,不只想更快
2025-03-28“向‘新’而行,向‘智’攀升,是行业发展所向、大势所趋。”
2025-03-28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
来源/王继祥(ID:qq1900915002)
作者/童意倩
原标题/2024-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发展现状与展望
01
国家物流枢纽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1.1 国家物流枢纽的内涵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共同布局建设,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 。其涵盖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种类型,具有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特征。
1.2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意义
- 支撑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国家物流枢纽是“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的关键节点,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推动物流设施的高效衔接和协同运作,有助于构建高效、顺畅的物流网络,提升物流整体运行效率。
-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通过集聚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组织和作业流程,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运营,从而降低物流各环节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性价比,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国家物流枢纽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枢纽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完善的物流枢纽网络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推动对外开放:陆上边境口岸型、空港型和港口型等国家物流枢纽,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强了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升国际物流辐射能力,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02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政策梳理
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规划布局、建设运营到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和支持。
2.1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枢纽布局覆盖全国主要物流需求区域。该规划确定了国家物流枢纽的6种类型,并提出要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强物流枢纽与产业布局的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 《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 - 2025年)》
2021年7月发布,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在存量枢纽发展方面,整合优化存量物流设施,强化多式联运组织能力,促进枢纽互联成网,培育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在健全网络方面,按照“成熟一个、落地一个”原则,稳步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 ,支持城市群内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共用和一体化衔接。
2.3 发布了多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从2019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牵头发布多批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每批名单发布都对入选枢纽的建设运营提出明确要求和指导方向,推动相关枢纽不断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加大管理、技术、服务创新,提升运营一体化水平,在物流网络中发挥基础支撑和组织核心作用。
2.4 发布2025年最新布局优化调整政策
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有进有退”的原则,新增廊坊商贸服务型、常州生产服务型等26个国家物流枢纽 ,对部分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要求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健全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等,进一步提高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均衡发展水平,完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03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路径分析
3.1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
- 物流园区建设:依据不同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例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建设铁路场站、公路货运站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公铁联运的高效衔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围绕机场建设航空货站、快件处理中心等设施,提升航空物流服务能力。
- 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设施建设,如建设铁路与公路的换装设施、港口的集装箱转运设施等,提高货物换装效率,降低转运成本。同时,完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多式联运的协同运作。
- 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仓储、分拣、配送等各类物流配套设施,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分拣系统等,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物流枢纽的信息化建设,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升物流运营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3.2 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 物流资源整合: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等资源,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提高物流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运营水平。例如,一些地区通过政府引导,推动本地中小物流企业联合,共同建设运营物流枢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国家物流枢纽与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围绕枢纽形成产业集聚。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与制造业企业紧密合作,为其提供原材料供应、产品配送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推动制造业物流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与商贸流通企业协同,打造集采购、仓储、配送、销售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商贸业的繁荣发展。
- 区域协同合作:加强不同地区国家物流枢纽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跨区域的物流合作机制。通过开展物流业务合作、信息共享、联合运营等方式,实现物流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水平。例如,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物流枢纽通过共建共享物流设施、开通区域内物流专线等方式,加强区域物流协同,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物流竞争力。
3.3 运营管理与服务创新
- 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引入先进的物流运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例如,采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实现对物流作业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推行精益物流管理,优化物流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浪费,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和效益。
- 服务创新:拓展物流服务功能,除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外,提供增值服务,如流通加工、包装、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咨询等。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物流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物流服务需求。例如,一些物流枢纽为电商企业提供仓配一体化服务,实现商品的快速分拣、包装和配送,提高电商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 绿色低碳发展: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过程中,注重绿色低碳理念的贯彻落实。推广使用新能源运输车辆、节能型物流设备,建设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如绿色仓库、充电桩等;优化物流运输路线,提高车辆装载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物流枢纽的可持续发展。
04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案例分析
4.1 上海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 基本情况:依托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两大国际航空枢纽,上海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联通全球285个通航点,通航国家51个,全货机网络覆盖67个通航点,年货邮吞吐量占长三角地区的70%,其中出入境货邮吞吐量约占长三角地区的90%。
- 建设成效:一是构建了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网络,与全球主要航空货运枢纽实现紧密连接,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便捷的国际航空物流通道;二是集聚了大量航空物流相关企业,包括航空公司、货代企业、快递企业等,形成了完整的航空物流产业链,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外向型发展,通过高效的航空物流服务,有力支持了长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外向型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区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 经验启示:要充分发挥机场的区位优势和枢纽功能,加强航线网络布局和拓展;注重航空物流产业生态的培育,吸引各类市场主体集聚;加强与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物流服务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4.2 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 基本情况:该枢纽强化储运、金融、交易、信息等全链条运作整合,形成较具规模、运营成熟的航运物流、生产线物流、工业品分销物流、大宗物资等特色供应链集成服务体系,有力支撑光伏、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供应链高效运转。2022年,枢纽货物吞吐量超过1200万吨。
- 建设成效:为本地重点产业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集聚,增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推动了枢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 经验启示:紧密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需求,打造专业化、定制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加强物流与金融、信息等服务的融合创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服务能力;注重枢纽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4.3 昆明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 基本情况: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国家级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布局国际国内多式联运转运区、保税物流与空铁联动区、区域分拨配送区、冷链物流与应急物流区、城市城乡配送区5大功能区。
- 建设成效:持续拓展航线辐射范围,构建了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航空物流网络,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重要航空物流枢纽;推动了临空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聚,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了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
- 经验启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发展定位,明确枢纽的功能布局和发展方向;积极拓展国际航线,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物流合作;以枢纽为依托,培育发展临空产业,实现航空物流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05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主要类型分析
5.1 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 功能特点:以铁路、公路等陆路运输方式为主要依托,具备铁路场站、公路货运站场等设施,实现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功能,重点服务于内陆地区的货物集散、中转和分拨,是连接内陆与沿海、国际市场的重要节点。
- 布局特点:主要布局在铁路干线沿线、重要铁路枢纽城市以及内陆交通枢纽城市,如郑州、西安等。这些城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铁路、公路网络发达,便于货物的快速集散和运输。
- 典型代表及发展情况:以郑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为例,依托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公路港等设施,开行中欧班列(郑州),构建了“陆上丝绸之路”国际物流通道。通过不断完善多式联运设施和服务,加强与周边产业的协同发展,吸引了大量物流企业和相关产业集聚,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货物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
5.2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 功能特点:以机场为核心,具备航空货站、快件处理中心等设施,主要提供航空货物运输、中转、仓储、配送等服务,重点服务于高附加值、时效性强的货物运输,以及国际国内航空物流业务。
- 布局特点:布局在国际航空枢纽城市或区域重要机场所在地,如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这些城市航空运输资源丰富,航线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城市,具备发展空港型物流枢纽的良好基础。
- 典型代表及发展情况:如广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不断完善航空物流基础设施,拓展航线网络,吸引了联邦快递、UPS等国际知名航空物流企业入驻。同时,加强与周边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临空经济区,培育了航空维修、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临空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航空物流业务量持续增长,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5.3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 功能特点:以港口为依托,具备码头、堆场、仓储等设施,主要开展水路运输、货物装卸、仓储、中转等业务,通过水水中转、水陆联运等方式,实现货物的大规模集散和运输,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水运枢纽。
- 布局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重要港口城市,如宁波 - 舟山、青岛、天津、武汉等。这些城市港口资源丰富,航道条件优良,具备发展大规模港口物流的优势。
- 典型代表及发展情况:宁波 - 舟山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全球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通过整合宁波港和舟山港的资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升级,拓展航线网络,提升港口的装卸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与内陆地区的物流合作,通过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等方式,将港口物流服务延伸至内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运和交易中心,在全球物流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4 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 功能特点:面向大型厂矿、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主要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原材料供应、中间品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一体化的现代供应链服务,实现物流与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
- 布局特点:通常布局在制造业发达地区或产业集聚区内,如合肥、东莞等城市。这些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大,且物流枢纽能够与产业形成紧密的协同关系。
- 典型代表及发展情况:东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深度嵌入集成电路、纺织、汽车等龙头企业生产流程,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协助企业优化生产组织调度,强化供应链协同,促进供需精确匹配。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建设现代化的物流设施,打造了高效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有效支撑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5 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 功能特点:主要服务于商贸流通领域,具备商品仓储、分拣、配送、交易等功能,通过整合商贸物流资源,构建高效的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商品的快速流通和销售。
- 布局特点:多布局在商贸发达的城市、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或物流园区附近,如武汉、南通等城市。这些城市商业氛围浓厚,市场需求大,物流枢纽能够更好地满足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
- 典型代表及发展情况:武汉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武汉的区位优势和商贸产业基础,整合了众多物流企业和市场资源,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通过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开展共同配送、城市配送等业务,提高了商贸物流的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武汉及周边地区商贸业的繁荣发展,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
5.6 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 功能特点:依托陆路边境口岸,具备口岸查验设施、仓储设施、运输设施等,主要开展进出口货物的通关、仓储、运输、分拨等业务,促进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 布局特点:分布在陆路边境地区的重要口岸城市,如红河(河口)、满洲里等城市。这些城市地处边境,与周边国家接壤,具备开展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地缘优势。
- 典型代表及发展情况: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门户枢纽,布局国内国际一体化公铁联运组织、跨区域通关一体化服务、海关特殊监管服务和国际换装组织服务等功能。通过加强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的物流合作,开通跨境物流线路,完善口岸设施和服务,推动了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 -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产业要素集聚的标杆型枢纽和中国 - 东盟跨境供应链一体化运行的示范性枢纽。
06
各地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成功经验总结
6.1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物流枢纽建设提供土地指标,优先保障物流项目用地需求;设立物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改造等给予补贴或贷款贴息;在税收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物流枢纽建设,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6.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
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物流枢纽类型,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物流设施网络。一方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水平,为物流枢纽提供便捷的集疏运条件;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仓储设施、转运设施等,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例如,一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通过建设自动化码头,实现了货物装卸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幅提高了港口作业效率和服务质量。
6.3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各地积极探索国家物流枢纽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物流枢纽培育产业集群,促进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为产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的全流程物流服务覆盖。在制造业领域,物流枢纽与汽车制造企业合作,提供零部件准时配送、整车仓储与分拨等服务,助力企业实现零库存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商贸业方面,物流枢纽与电商平台合作,构建高效的仓储配送体系,实现快速分拣、包装和配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时效性的需求,促进线上线下商贸活动的繁荣。针对农业产业,物流枢纽打造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从农产品采摘后的预冷、仓储到运输配送,全程保持低温环境,减少农产品损耗,保障农产品品质,助力农产品上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产业的集聚也反哺物流枢纽,增加物流业务量,促进物流枢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形成产业与物流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来源/王继祥(ID:qq1900915002)
作者/童意倩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