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罕见:圆通、中通、申通、韵达、极兔等齐发公告,这场“战争”绝不能输

物流指闻   |   来源: 驿站   |   2025-04-13   |   0 0

如果快递企业把考核的力度用在防诈上,将落实罚款的心思放在诈骗分子身上,“快递无诈”,不是空想。

来源/驿站(ID:yizhan1573)

作者/驿站老鬼

万万没想到,现在的骗局越来越会“包装”了,而且还是真的给包装。

近年来,快递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和改变的同时,也让一些诈骗分子钻了空子,利用寄递渠道进行诈骗,催生了诸如“伪造快递单”“冒充客服”“高额到付”“虚假刷单”“个人信息贩卖”等骗局,通过发送虚假赔偿链接、诱导扫码、虚构包裹异常或高收益兼职等手段……诸如此类的伪装,拆穿了全是诈骗。

近期,有关快递类电信诈骗的消息,再次撩拨起了无数快递人敏感的神经。这几天,圆通、中通、申通、韵达、极兔等多家快递公司陆续发布《告客户书》,提醒用户加强防范电信诈骗。

微信图片_20250413100251.jpg

(中通公告)

如此大规模的集体发声,实属罕见,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从各家发布的消息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警惕快递类电信诈骗,比如伪造快递单、冒充客服、高额到付、虚假刷单及高价物品代收等。

2、不收发违禁物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违禁物品一律不收不寄。

3、各家均公布了核实信息的官方渠道,比如官方客服电话、官方网站等。

拔出萝卜带出泥。在老鬼看来,各大快递巨头集体发布公告,不能仅靠提醒客户“多长点心”,关键的核心还在于——

如何防范快递变成诈骗“帮凶”,打响“寄递安全保卫战”,这事关行业形象和企业信誉,也关乎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所有快递公司必要打赢的一战,绝对不能输。


01


复盘一下各种快递类电信诈骗的手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太Low了。

这年头,在官方和媒体的反诈宣传之下,诸如此类的的诈骗套路,早都烂大街了。

可是,偏偏就有不少人入坑。

微信图片_20250413100253.jpg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据《焦点访谈》曝光,如果消费者没有网购,却突然收到快递,里面还夹带着一张刮奖卡,当您刮开后发现自己还“中奖”了,很大概率就是一个新式骗局。当你扫上面的二维码后,会弹出一个智能人工服务,之后步步诱导你下载安装所谓“能赚钱”的手机应用程序。

根据警方介绍:“App是经过精心伪装的,不像我们平时正常的App。开始几十块几百块,我转给你以后,你都返回给我,我也赚到了佣金,可能赚个两三百。这个时候诈骗分子就会利用这种心理,一环套一环,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你拉入到刷单圈套中来。”

结合上述案例以及很多网友的被骗经历,不难看出,此类诈骗还挺有迷惑性。老鬼总结了其中的几点套路——

微信图片_20250413100255.jpg

诈骗分子通过盲发快递诈骗,包裹里通常都会有一些廉价“小礼品”,比如纸巾、水杯、笔记本等,还塞进了一些含有二维码的“小卡片”,比如“礼品卡”“刮刮卡”“蟹卡”等,卡片上面“温馨提示”,扫码后才能领奖或提货,或打着“补贴”“抽奖”“退费”的旗号,精心设计了一套连环陷阱。

一旦有人扫码,诈骗分子不会单刀直入,而是“拉长战线”循序渐进,通过小额返利卸下被骗人的防备心里,逐步诱骗被骗人大额投入。

这些套路转圜得极其丝滑,诸如此类的电信诈骗已是快递行业的痼疾。

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快递人明知是诈骗,不仅不制止和举报,反而成了诈骗帮凶。别的不说,因为窃取和出售快递面单信息而获刑的案例在最近几年就多次见诸媒体。

再举个例子,某快递员因寄送40万件诈骗包裹被判刑,涉案金额超193万元。诈骗团伙通过内部勾结,以每条6毛的价格购买用户信息,甚至直接获取快递单号,向目标人群投递“中奖卡片”。仅2024年5月至9月,某团伙便发送90万件诈骗快递,每万人中50人入局被骗。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过往的教训足够深刻。快递企业提醒客户警惕快递类电信诈骗,只是第一步,最不可或缺的,是要担起寄递安全的责任,而不能仅以“一时疏忽”为由当甩手掌柜。


02



太阳底下哪里有什么新鲜事。

诈骗包裹为何会流入到快递网络?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无非以下两点——

一是“视而不见”。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些诈骗分子仅靠“刷脸”就能寄快递,但按照法律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收寄快件,应当依照规定验视内件,并作出验视标识。寄件人拒绝验视的,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不得收寄。但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些网点和小弟小哥并非不知道这项规定,为了赶时效,或是麻痹大意,往往容易忽略这一关键步骤。

此外,也更为关键的是,诈骗分子往往采取“广泛散网重点捕捞”的手段批量盲发快递,而按照相关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受寄件人委托,长期、批量提供快递服务的,应当与寄件人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保障义务。可是,有些末端网点为了“讨好”大客户,对安全协议视而不见,对大客户的资质审核也只是走走过场。

二是“见而无为”。随着任务量、包仓指标越来越高,有些快递网点在“微利”,甚至“无利”的经营压力下,为了完成总部下达的各项指标,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铤而走险。一方面,在某些网点看来,诈骗包裹非常“友好”,大多数都是小件,便于分拣操作,一旦拿下其中一个“大客户”,就是一连串的增量业绩。另一方面,诈骗分子也是下了血本,对于快递费出手大方,给出的“诱惑”足够诱人。

人性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干快递网点的老板们普遍精明,他们岂能不知诈骗分子的套路,对诈骗包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真的被查出来了,甚至连“退路”都向想了,无非就是“一时疏忽”那套说辞。

此风断不可长,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饥不择食,任由诈骗包裹充斥市场,对快递行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伤害。

对于末端网点快递小哥来讲,兴许都该扪心自问下——

仅仅为了那点快递费就担上诈骗“帮凶”的风险,甚至赔上多年来的心血和付出,值得吗?不值。


03


撇开孰是孰非不谈,对于诈骗包裹这个行业痼疾和“全民公敌”,仅仅提高消费者防骗意识,或者单靠网点的守正经营,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整个快递网络的主心骨,总部绝不可以当甩手掌柜,如果不及时“堵住漏洞”,将诈骗包裹拒之门外,损害的都是包括自身在内的全行业长远和共同利益。

解决办法有很多,关键在于如何做到。例如:提升员工管理防“内鬼”,技术升级提高防守壁垒,强化验视制度和举报机制等等。

饶是如此,老鬼仍想多嘴提醒一句——

如果快递企业把考核的力度用在防诈上,将落实罚款的心思放在诈骗分子身上,那“快递无诈”,真的不是空想。

来源/驿站(ID:yizhan1573)

作者/驿站老鬼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