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方庄地区,芳群园二区内的丰巢快递柜前,45岁的小艾正在提取自己的包裹。凭借快递员发来的提货码,她已无数次将或大或小的包裹拿出,存放期间,不必担心包裹的安全。“小区里就两个快递柜,再多点就好了。信报箱除了订报的老头老太太,早没人用了。”
同小区的老张正是小艾口中的订报老头儿,一张《参考消息》,一份《北京晚报》,够他读上一天。这位60多岁的退休老人不在意快递柜的多少,却对25年来从未升级过的信报箱非常不满:“那么小一个地方,也就塞两张报纸,杂志都塞不下。”由于信报箱年久失修,楼里的墙面上挂满了各家报纸自己为订户安装的报箱。
随着传统信报行业的衰落和电商行业的繁盛,从整体上看,信报箱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对快递柜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报箱与快递柜,这两种物流终端设施能否合一?
信报箱:基本服务,需求仍有
“信报箱一家一个,但是我们现在是不订报纸也不收信了。”上午九点,大兴区建业小区,不少大爷大妈正在楼前晒太阳聊天。北京晚报记者看到,这里的单个信报箱尺寸为25×16×x16x35厘米,由中国邮政设置在单元门口,一组12个到16个不等,不锈钢材质,半新半旧。
问起还用不用信报箱,大家纷纷摇头,“早就没人用了!现在都有手机,谁还写信啊?”不仅如此,几位大妈还表示,信报箱设置在楼门口外,不仅占据了珍贵的空间,还让楼门无法完全打开,“有点儿碍事儿了。”
“信报箱不是没人用,是没法儿用。”丰台区方庄,这里是北京第一个整体规划的住宅区域,有不少高层塔楼,老张所住的单元有225户居民。这里的信报箱更小,尺寸仅为20x10x×10×35厘米的小格子,用红漆写着户号。
“这信报箱还是25年前设立的,现在看太过时了:一是太小了,也就够塞两张报纸;二是开一个一扇就全开了,根本没有隐私,现在我们收报纸都用单独装的报箱。”
老张表示,小区里老人多,报纸订阅户不少,对信报箱还是有需求的,几年前大家投票同意将信报箱更换成大一点的不锈钢材质的,但投完票就没下文了。
为信报箱苦恼的不只是老人。亦庄首开国风美仑是新建小区, 4年前才开始入住,至今没有通邮的信报箱给年轻人的生活也带来了麻烦。
业主小方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小区一入住,每个单元门口就设置了不锈钢的信报箱,可是到现在也没开通。”对此,物业表示是开发商一直没有跟邮局沟通好,导致没法通邮。“我信用卡换卡,邮递员投递前得先给我打电话,确认我在家,才过来投递,非常不方便。”
快递柜:需求旺盛,数量稀缺
信报箱迟迟未通邮,好在小区东门和南门新出现的丰巢快递柜解决了小方的另一个燃眉之急。
国风美仑是封闭小区,不允许快递车辆进入,所以自入住后很长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快递公司都只把包裹送到小区门口,然后一个电话让业主去小区门口取件。“每天中午和下午,小区门口全是快递车,邻居们陆陆续续出门取快递,交通都给堵了。”
如果业主不在家,快递员只能再次投递或者寄存在小卖部,取件要花1块钱暂存费。
自打小区的南门和东门有了快递柜之后,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快递到了,快递员直接存在丰巢,微信立刻就有提醒,下班回家,顺路取了就行,快递员方便了,我们也方便了。”
建业小区是老旧小区,小区里就一个丰巢快递柜,小区里聊天的大妈们告诉记者,快递柜的使用可以说是“没黑没白”。“什么时候都能看到快递员往里面放东西,好些时候都不够用。”
小艾希望小区里快递柜的数量再增加些:“快递柜多了,包裹放在快递柜里的时间就能长一点了,否则柜子不够用,可能12个小时就得重新问快递员要提货码,甚至被收费。”
除了住宅小区,网购盛行的高校里,收货也是一个难题。位于海淀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知行宿舍区北侧设置了18个“永嘉驿站”快递柜,但仍无法满足派送需求,各家快递公司只得在一旁搭起帐篷、木架子,学生们排起长队,在吃饭时间领取包裹。“看起来很壮观。”一位女生对记者表示。
企业:信报箱快递柜合一已实现
作为普遍邮政服务的终端,从1987年至今,信报箱在多次更迭的住宅设计范畴均有一席之地。与此相对的,是普遍邮政服务业务量的持续下降。
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7年,函件业务量从69.5亿件下降到31.5亿件,包裹业务量从9013.3万件下降到2657.2万件,报刊业务量从160.4亿份微增至184.5亿份。与此同时,十年间快递业务量却从2.3亿件暴增至400.6亿件。
受限于较小的尺寸、落后的投递方式,信报箱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求。而智能快递柜及其变种则在近些年形成了物流终端的新市场,甚至已经将传统信报箱的功能集成。
“快递柜的模式在国外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了,比如日本、北欧的一些国家。2012年左右,随着中国电商发展趋势和包裹量的增加,我们研发了末端交付最后一公里的智能设备,也就是国内最早的快递柜。”邵灵珊是快递自助服务品牌中邮速递易的市场总监,她告诉北京晚报记者,第一代快递柜就是社区中最常见的,2016年,为退货、寄件等逆向物流服务的“小黄筒”上市,相当于邮政邮筒的迭代产品。
如今,智能信报箱开始陆续落地。“目前在全国有380万套传统信报箱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中国邮政铺设的,所以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对这些信报箱进行更迭。”邵灵珊介绍,目前快递包裹有70%来自电商,还有10%左右是信件、杂志、报纸。“数据显示,35至50岁的人群里还有相当一部分在使用传统信报箱,所以智能信报箱的特点就在于,除了有快递柜的那种收入包裹的格口,还有一个专门的信报抽屉,这个抽屉不是一家一个,而是先把信报全部放在机器内部,给居民一人发一张卡,刷卡之后,机器会识别居民的信报信息,将信报统一从一个抽屉中送出,这样就能满足居民对普遍邮政服务的需求。”
目前,智能信报箱已经在北京新风南里中直社区落地,信报箱占空间多、闲置率高的问题通过一次功能的集成顺利解决。
专家点评:分成机制是关键
“信报箱的改造,最终理想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服务终端。”物流专家赵小敏告诉北京晚报记者,在未来,功能单一的快递柜将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而是要覆盖末端服务的常见功能,如收取信报、收寄快递、常温低温商品贩售等,成为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一个共享服务中心。”
产品有产品的进化逻辑,但这些产品能顺利走进社区等应用场景吗?
“目前行业处在一个跑马圈地的阶段,只要物业认可我们的模式,我们就愿意去谈入驻的价格。”邵灵珊坦言,目前快递柜还没有成为物流末端的标准化配置,所以并非所有物业都对快递柜敞开大门,甚至有一些物业公司坐地起价,“价格方面我们都会尽量磨合。”
赵小敏表示,物流末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送货上门是主流,但快递柜的市场潜力也不可小觑。而市场的未来,最终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成本分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浙江、山东等地其实都出台了政策规定新建小区要配备快递柜,但场地费谁来出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进行协调,在邮政、快递柜公司、快递企业、物业等各方之间形成一个分成机制,否则地产企业和物业是很难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的。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白鸽、孙毅
物流指闻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