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所经历的最差的一年,但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2025-01-24文化复兴,产品先行。
2025-01-242025年,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这三家企业的差异和共性为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
2025-01-23经营多年、品牌商主导的区域经销网络正在遭受极大的冲击。
2025-01-22每日优鲜孙原:成为那1%在赚钱的生鲜公司
当我们谈论网上买菜时,我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需求?
是省去在菜市场挑挑捡捡的繁琐,是当代社恐青年对讨价还价的恐惧,还是懒得出门——这个最常见又最合理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孙原多想了一层。
作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生鲜超市每日优鲜合伙人及COO,在每日优鲜刚上线极速达时,孙原发现,很多用户认为自己并没有对速度这么迫切的需求。次日达挺好,甚至两日达也不是不能忍。但“用户没有感受到,可能代表他自己还不知道自己需要。”
最后,团队坚定地选择上线极速达,也就过了半个多月,每日优鲜的体量就开始飞速发展。用户一旦体验到“我想要立刻就能要到”的便利,就再也回不去了。某种意义上来说,洞察需求,有时除了超越常规,还要敢想敢做,领先用户半步。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每日优鲜」的故事,一个刚刚登上「2020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公司的发展「内幕」。
Lily:请孙总先介绍一下自己和每日优鲜吧。
孙原: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海外留过学,回国之后去了投行,再之后就去霸菱亚洲做PE投资,在2015年有了创业的想法。当时也见了不少天使投资人和创始团队,后来遇到了每日优鲜的创始人徐正和曾斌。这两位是我见过的比较顶尖的创始人,他们身上有着一家创业公司所需要的创始人的特征——前瞻性的思考力和踏实。既能高瞻远瞩,又能脚踏实地,同时又具备操大盘、管理团队,以及实质运营的经验。2015年,我选择加入每日优鲜。
我们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5年-2016年,这两年可以说是我们的0-1;第二阶段是2017年-2019年,可以算是跑通0-1,进入到1-10的拓展。两个阶段大家忙的事也不太一样,复盘0-1,我们把当时的历程归结为三个关键词——认知、终局和布局。
首先是认知,从投资到创业有一个思维方式的变化。投资人非常善于总结和归纳,做投资的时候会看几百个项目,从不同项目中总结出行业规律,然后看创始人特征、组织规律、业务模式等等,最后做判断题和选择题。创业的时候就发现,更多是用演绎法在推演未来,我们无法用总结规律的方式去探知未来,我们也在用演绎的方式思考中国未来的零售,特别是生鲜零售这个领域。
从归纳方式看,很多品类都经历了从低线上渗透率到高线上渗透率的发展,这就得出一个问题:是不是生鲜也能够从低行业渗透率向高行业渗透率发展?
事实上很多人朝这个方向做了,后来发现这是不对的,单纯为了做线上生鲜,不改变原有模式,然后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桥接,最后很多人都没有做成。
我们当时看到的趋势不太一样。生鲜不仅是一个品类,它代表的是一种不太一样的消费行为——是一种基于社区的消费行为,它和买衣服、买电脑的消费属性不一样,不能用同样的方式解决卖生鲜的问题。想通这一层之后,我们就在想,如果买生鲜是一个社区行为,那它就要满足社区零售的所有特征,它必须离用户足够近,必须足够便利,必须足够快,一定要给用户在体验上有极致的不同,企业的模式也要带来行业效率的极致不同,这才有可能沉淀和成就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去做了前置仓,用仓库的方式重构了社区零售。
整个布局大概花了半年的时间,从北京的第一个仓库开始,到铺完整个北京大概用了3个月,一共建了25个仓,25个仓就可以覆盖北京四环内的所有城区了,建仓效率是极高的。店面想要实现同样的覆盖率,大概需要10倍的数量级,这也体现出了仓的覆盖效率。
这次探索之后,我们就进入到了模型的验证。我们在11月份上线了第一版有极速达功能的App。当时行业内没有人做前置仓这件事,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需求是不是一定可以验证正确,虽然逻辑上我们觉得它可以成立,但数据上没有验证。
当时我们做了用户调研,结果并不友好,很多用户觉得我好像没有极速达的需求,京东次日达挺好的。但用户没有感受到,意味着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那个时候我们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我们第一版App本来有一个可选项,可以滑动选择极速达,用户可以做选择题。但一旦你开放选择题,就意味着你自己没想明白它到底是不是用户的刚需。
在这一版App上线之前,内部有过一次激烈的讨论,最终我们坚定地去掉了那个可选项,就迭代到了用户直接定位,定位之后直接到家的版本。
最初上线的时候用户不太习惯,怎么刚下单门铃就响了,他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当时我们也有同学犹豫过,是不是要改回去,但还好我们当时坚持了下来,我们把文案和信息写得更清楚,也就过了半个月、一个月,我们的整个体量就开始飞速发展,用户体验到了便利。
它解决了用户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最神奇的一点。本来觉得线下购买无非就是花两个小时去趟店里再回来,但是线上方式彻底让用户不用出门,这是一个更好的体验。
我们这样一套物流体系,把整个包装损耗都简化了,和原本B2C次日达相比,成本降低2/3,在价格利益上也比原来更高。不仅让用户更加便利了,也节约了我们的成本。这种方式很快就激发了需求,我们在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一直在飞速发展。
创业一开始就要根据自己的认知演绎,通过当下的布局,让你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不管是前期用户调研的数据不友善,还是一开始上线遇到波折,最终都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后续才会带来这个模式的红利。我们也在这个红利窗口下,带来第一波增长。
Lily:前置仓和物流都是烧钱的过程,由于布局全国并未在单城进行高密度覆盖,每日优鲜不能保证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也实现北京四环的覆盖密度,做不到两小时达,这会不会给其他行业玩家拓维的机会?
孙原:这里有一个误区,事实上前置仓并不烧钱。烧钱是把钱花在了没有长期价值的地方,但一个前置仓的成本投入很低,一个前置仓所需要的物业,从100平到300平不等,取决于你所覆盖的区域的密度,以及那个区域需要的品类的丰富度,这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大的选择集。
一个仓库的投资,相对于一家店面来讲省很多。你要做的是租到一个地方,房租是店面的1/3,仓库只需要简单的装修和基建,主要就是理顺水电和建冷库。一个仓的装修费用就是五六十万,一平米不到1000块钱,建10个仓的投入也不过是几百万,建仓并不是一个非常烧钱的投资。
中国的零售或者生鲜的纵深很长,前置仓模式代表的是一种更加极致的消费体验,而比较便利的极致消费体验不会一下子渗透到最九线。电商实现一线到九线的渗透,经历了20年的时间,生鲜也一样,它可能会比电商快,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比之前快了,但也不会那么快,前置仓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商业模式,在5年之内它都适合一、二、三线城市,再往下的四、五、六线城市有另外的模式去渗透。
四、五、六线城市还在走一、二、三线走过的路,从菜市场的零散的流通渠道逐渐在向店面效益整合发展,那是另外一套玩法。七、八、九线的县乡镇就更不一样了,它可能是另一个菜市场整体提效的过程。我们并不觉得整个中国的生鲜会是一个模式做全部,生鲜是基于社区的,一定会围着社区的业态特征去转。
但我们觉得生鲜这个市场足够大,它是一个万亿市场,做深、做透需要耐心,我们也给了自己足够长的耐心。我们在不同城市也在布局不同的业态方式,在这个万亿市场里,做大规模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实现。
Lily:我发现在不同的地方下单,能买到的东西不一样,每日优鲜如何判断前置仓需要哪些SKU?
孙原:我们的前置仓现在大概有3000 SKU,大约有1500个前置仓,不同前置仓覆盖的地方不一样,我们是基于数据化系统在做库存管理。这是我们从2016年开始就积累的数据,我们从第一天做前置仓就用了算法的方式在做整个SKU库存的管理。
每一个仓都会基于周围的用户特征和购买习惯去匹配相应的SKU组合和数量,有些仓库覆盖居民区的范围比较广,它的食材占比,蔬菜和肉类SKU的丰富度就会高。
有些仓库基于写字楼周围,零食、酒饮和休闲食品的占比就会比较高。这种方式能够做到千人千面、千仓千品,很好地以人为中心去匹配商品和服务。一方面,让用户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控制我们的管理成本。
Lily:全行业只有不到1%的生鲜电商是能够赚钱的,导致生鲜电商领域公司提前退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冷链物流和成本失控。每日优鲜如何解决以上两个痛点?
孙原:分两点来说,第一是在这个层面上如何去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点就是精耕细作,两点都有。
核心竞争力上,最大的抓手就是技术。我们能够成长很快,借了移动互联网和LT(Logistics Technology)技术的红利。
首先,我们有一个智慧物流体系,所有仓的库存管理、路由管理和进销存管理都是基于数据的,这样就能更好地预判每一个仓库的效率,也可以进一步做深、做透用户群体,看哪些SKU是有效的,那我们就能继续扩大它的子SKU线;哪些SKU是无效的,那就可以剔除掉;哪些仓库库存深,哪些仓库存浅。
智慧供应链的数据能够让我们把后台商品的进销存效率控制得很好,这使得我们的损耗一直以来都能控制在一个多点,这在行业内应该属于比较高的水平。我们通过技术在控制整个商品流的损耗管理。
物流管理也使用了很多技术,包括大仓。大仓解决的是农产品的初加工,原本农产品初加工是在各个农业产地进行,普遍使用的是人工的方式。我们在大仓引入设备进行商品的筛选、处理、包装,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整个商品从农产品到成品的包装效率,减少了很多人力成本。
从物流端来讲,整个路由规划是和腾讯地图合作,做了很多物流上的网络优化,更高效地配置每一个配送员,以及从大仓到微仓的干线物流。这其中用算法优化了很多的物流成本和路由规划成本,我们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还是挺高的。这是我们用技术的方式在物流上面实现的提升。
另外,就是我们精耕细作的组织文化。我们的文化价值观里有一条是把钱当钱,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首先,该赚的钱要赚到,我们的定价管理非常严格,不会随意做补贴和低价销售。所有定价都锚定当地零售商,线上实时对标,线下每周都会有市调,补贴的用户分层也做得比较细致。从定价上来说,我们该赚的合理利润一定要赚到。
第二,该省的一定要省。从花钱的效率上来说,不管租仓、雇人,还是营销,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分花。我们组织内部说零售就是撅着屁股捡钢镚的生意,必须得撅着屁股,必须得捡,一点都不能流出去,大家也会形成这样共识。
我们曾经还聊过,到底是蹲在地上捡硬币,还是撅着屁股捡钢镚?这是不一样的。蹲在地上捡硬币表示你的利润比较集中,蹲着不用动,从那里面抠出来就完了。但撅着屁股是需要比较高的移动性,因为你的链条很长,你需要从这头捡到那头,要保持撅屁股这个姿势。这是大家形成的一个共识文化,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这样精细化地省出来的。
Lily:每日优鲜截止目前有八轮融资,你们账上有很多现金,这些钱花在哪里了?
孙原: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储备,这也跟这几年资本市场比较动荡有关系,因为它越来越难预测了。我们几次融资都是为了储备粮草,广积粮高筑墙。另外我们也投入了很多在一些长期能力建设上,比如我们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技术,我们在技术上投入不低,现在我们的技术团队差不多有500多人。
同时我们也做了很多技术基建的工作,比如物流系统。我们发现行业内的物流系统不适用于我们自己的仓库,这些都需要我们从0去开发和突破。包括配送系统也一样,因为我们送的是生鲜,他对时效性有要求,整个包装都不同。前置仓也是一个新的模式,这些都要从0-1去做。整个技术上也投入了一些前瞻性的投资,这可能是比较大的一块。
第二也承担了一部分教育市场的职能,任何新事物在最初发展的时候,都需要教育第一批用户,通过第一批用户再带动另外一批用户的发展。因为我们是基于80后这一批用户成长起来的,通过他们带动上下两代人。在教育用户上,我们也投入了不少。
Lily:您后不后悔做生鲜?比如做3C可能会更赚钱。
孙原:不后悔。一家公司在创业初期最重要的0-1是想清楚认知、终局和布局。人生也一样,在树立自己事业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认知、终局和布局。
首先是认识自己,自己到底有什么长板,什么短板,适不适合创业。还是要认清自己,适不适合做这样一件艰苦的长期的创业,在过程中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是为了赚快钱,那市场上有很多路,如果是想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情,那选择路径就会不一样。对我来说,我希望做能长期赋能的事情,能够真的为这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实质性的改变。
每日优鲜的利他之心就非常好,也是我真正想干的事情。一方面对用户来说,它让用户的生活更便利了。另一方面它连接了农业,我们帮助非常多上游的农业生产者走出贫困,我们的扶贫成绩也被《人民日报》、央视表彰了。
Lily:你们在做供应链的时候有哪些秘诀?如何保证产品的品质?
孙原:我们首先坚持的是精选。通常做电商的逻辑是做多,商品越多,用户体验越好,还能实现增长飞轮。但我们在研究生鲜这个品类的时候,发现用户所需要的并不是很多。
新一代消费者在生鲜购买上的成熟度较上一代来说是降低的,他不会去区分几种玉米有什么不同,他只需要知道这是玉米,好吃就行。把SKU做多就不是我们的选择,在整个战略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做精选,然后跟着消费者的需求走。
消费者需要零售商帮他做精选,因为一个是他不会挑,另一个是他不需要很高的丰富度。我们的战略是,精选商品会匹配精选组织,我们的组织偏买手型,做水果的人,他一定具备产地经验。我们的组织不管是哪个品类,人员构成都是有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的一批人,我们的组织是买手型,去帮助用户精选商品。
第三就是管理体系和机制。我们的商品池是有规则的,我们叫商品9步法,从商品的开发、运作,到营销都有一个严格的步骤,保证我们选进来的商品符合要求。我们公司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直接引荐商品权,包括老板,都要经过采销的同学,走严格的流程。
Lily:每日优鲜的模式是城市分选中心加社区前置仓,盒马鲜生采用的是传统商超+外卖+App的模式,您怎么看待这两种模式的优劣势?
孙原:我们在选品上比盒马低一点点,我们的对标基本上是永辉绿标这个层级。我们和中产超市定价差不多,但不会因为提供上门服务而产生额外的费用,主要通过优化供应链端来降价。
Lily:中产指的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也都包含在这个策略里?
孙原:一二三线。一线就是北上广深,二线就是其他相对发达的城市,比如天津、杭州、苏州,再下沉一点的话,就是武汉、太原、石家庄等等,我们不渗透四五六线。这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和定价范围。
我们和盒马是模式上的不同,我们的核心逻辑是用社区仓代替社区店,把店租成本用来做了仓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端到端的成本费用率是低于店的,大约低5-10个点。盒马是在店的基础上做了外卖,它既有店的成本,也有外卖的成本,我们的成本结构不一样,因此他们的商品定价也会比我们略高,而且盒马做的店面餐饮是我们不做的,这是模式的不同。
Lily:每日优鲜现在也面临着增长上的挑战,目前用户也趋近饱和,是不是生鲜电商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孙原:我们现在没有面临用户饱和带来的增长问题和瓶颈,我们的增长节奏是自己在操盘和控制的,更多是看我们的节奏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增长不是线性增长,这也是我从投资到创业的一个感悟。
以前做投资的时候,拉模型都是线性的,一条线拉到底,model做出来,感觉这业务就成了。实际创业之后,发现创业一定是有节奏的,一段时间内组织积淀比较厚,那就做一个狂奔,但也不能一路狂奔,过一段时间就要稍微缓一缓节奏,夯实一下团队。
因为在狂奔过程中一定会带来大量招聘,很多地方我们也是撅着屁股捡钢镚,狂奔的过程中就会暴露出一些效率不高的地方,那就要把人才结构、人效问题锤得实一点。积淀又打厚了,然后再去增长,我们有在控制自己的节奏。
至于天花板的问题,国内生鲜市场有六七万亿,2017年线上规模大概是2%,到现在一线城市已经有百分之十几了,整个中国未来预期大概有21%的渗透率规模,但也是一个大几千亿的市场,离天花板还远得很。
我们现在大概也就做到200亿不到,市场确实太大了,离真正的饱和和渗透还比较远。这件事来讲还没有瓶颈,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增长,要控制我们的增长节奏,不要拉扯得过快,要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速。
Lily:生鲜搬到线上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包括仓储、物流和用户体验都非常复杂。您觉得这个领域内最大的坑是什么?
孙原:有一些挑战是这个行业共有的。一个就是巨头挑战,体量小的时候感受不深,但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感受会越来越深。因为生鲜一定也是互联网巨头的必争之地,消费品的前一轮PK已经结束了,“吃”可能是下一块必争之地。我们会有来自互联网巨头、线下传统商超转型的多方面竞争。
另外就是内部组织管理,因为我们也不是连续创业者,每走一步所面对的未来的组织管理、公共关系和社会责任,都是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内生增长力,然后才有可能战胜这些不确定性。
在做生鲜零售这件事情上最大的挑战是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第一公里是源头,看的是商品够不够好。最后一公里是用户服务和体验,有没有把好的商品、好的服务、好的体验送到用户手上。
Lily:会员体系对于每日优鲜来说意味着什么?
孙原:生鲜是一个高频生意,高频的核心一个是频次购买高,一个是复购率要强。那么如何让用户粘性变强?会员就是一个解决办法。
我们的用户增长底层逻辑是,好的用户体验会形成用户粘性,粘性背后就形成口碑,口碑形成传播,传播带来新用户。
首先要夯实极致的体验。我们做了非常多关于体验的事情,让资深用户感受到他们确实能够买到又好又快的东西。形成口碑之后,我们就做会员去提高粘性。我们看过很多会员模式,一个是类似Costco的年度会员,一个是类似视频网站的连续包月会员,我们当时选择了偏视频网站模式的会员方式,因为我们觉得生鲜是轻决策,频次大概就是一个月四五次,这样的方式使得会员周期不用拉这么长。
大家的决策成本也很高,月度会员和季度会员可能会更合适,我们最初做了这样的尝试。最后发现,购买会员的用户的留存率会提高三倍,我们就开始推这个会员模式。
事实证明这个模式也是可行的,很多电商都推出了会员,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权益套餐,就是把一些不确定的权益,打包成一个固定性承诺,然后用户愿意付一定的溢价去购买这样一个固定性承诺。这个固定承诺可以是利益上的红包券,可以是商品上的让利,也可以是服务上的优惠,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Lily:Costco进中国后,开业当日出现大规模抢购,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线下零售已经在中国唱衰多年,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盛况?
孙原:零售还是看商品,Costco在商品供应链上有多年积累,确实积累了一些高性价比的商品,这是原本的零售供应链优势的其中一次释放。但在那一次抢购风波之后,也就趋于平淡了,这还要看Costco能否真的适应中国消费者的购买方式。
从整个零售上来说,不只商品在变,新零售是“六新”都在变。
第一是“新人群”,原本的消费主力是70后为主,现在80、90后上升为主力军,新人群的消费方式也和上一代人不一样,不能用已有的方式去做这批人的生意。
第二是“新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带来了非常多的变化和改造。
第三是“新渠道”,可以看到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渠道,到家、到店模式都在变化,不同线的城市也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变化趋势。
第四是“新供给”,新一代的生产者也在发生变化,新的乡镇企业的运营越来越具备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同时他们也在改造着上游农业的方方面面。
第五是“新组织”,现在的零售商组织不再是外企或者草根出身的那群人,他混合了很多不同背景的人。
第六是“新资本”,不管是政府还是财团,各种各样的资本力量也在搅动整个行业的格局。
“六新”之下,不单单是靠一个商品力就能够一拳打到百拳开的。这是集合了新的商品供给,新的渠道模式,新的人群特征,新的技术能力,新的组织方式和新的资本组合的一套组合拳。
Lily:让中老年群体上网买菜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您认为中老年上网会不会成为一个趋势?另外每日优鲜的用户画像有什么有趣的特征?
孙原:首先和5年前相比,中老年上网的渗透率一定是越来越高的,我们在自己生活中也能够感受到,中老年网上买菜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这个渗透率确实没有年轻人高,这还是习惯问题。
任何品类的网上渗透,都是80后在带动着上下两代人,当时的淘宝也一样,他们成为了这个行业吃螃蟹的人,然后带动着自己的上下两代成为网上的活跃者。我们看到现在我们的主力消费人群是年轻人偏多,老年人偏少,但是也看到老年人越来越多了。最早的时候我们的用户的平均年龄是30岁不到,现在的平均年龄是35岁左右。
Lily:To C营销是我们的主力增长方式吗?
孙原:增长真正的核心点在于成了三波势。最底层是这个商业模式的潜在用户群体够大,用户有刚需,而且教育成本不高,这奠定了最底层的一个思想逻辑,我们的生意确实是用户刚需,用户本身会高频使用,并且不太好被替代,除此之外,就看有没有抓到红利的能力。
我们增长的第一波借了微信公众号的势,主要是服务号内容和红包裂变。2015年微信刚开始推红包和服务号,那时候服务号粉丝非常便宜,大概两毛钱一个,而且内容是最大的推动力,我们围绕微信服务号,做了很多好内容和爆款商品,积累我们在服务号上的销售,当时还做了很多红包营销。
2015-2016年,这两年基本是纯靠微信生态做起来的,也就是服务号内容加上红包裂变,这奠定了我们最开始的用户增长逻辑,因为用户体验好,他们愿意去传播,我们又给了用户一个红包作为介质,人人都是我们的传播者,这是第一波增长。
2016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做精准投放。那时候我看到今日头条把整个效果投放的玩法做了一些改变,以前没有那么精准,可以看到他们在效果投放上的数据化能力已经很强了,我们就开始增强自己的数据化营销能力。我们那时候招了很多专业人才来做数字化营销,这为我们带来了2016年年底到2017年的又一波增长。那时候是头条系流量的洼地,当时效果投放一个新客的成本大概是二三十块钱,现在越来越贵了。
2018年开始我们就借了小程序的力,乘着小程序的爆发期,做了很多基于小程序的玩法裂变和传播。当时很多人对小程序有质疑,但我们觉得这个生态值得做,留存好不好完全看你的产品粘性如何,以及你后续能否用各种方式不断唤醒它。我们坚持在做这件事情,2018年、2019年在小程序上花了很多功夫,也带动了我们整个大盘的一个大的增量。
Lily:现在每日优鲜在线下商场或者写字楼里都有放置便利购柜,您怎么考虑便利购这个布局?
孙原:我们主营业务是前置仓极速达,围绕主营业务也有上下延展的子业务,上游供应链我们有供应链公司,下游物流有物流公司,这是我们的上下游。另外从业务线上讲,我们也在围绕一、二、三线重点做进场化的社区零售,会形成社区零售围绕前置仓,建筑物及零售围绕柜,这样的一个零售网。
柜子零售网就是布局在写字楼内,包括社区的楼宇内,让用户不出楼层就能很便利地买到距离自己50米以内的东西。这是我们在智能柜上的规划,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2.0版本,我们上一代的一部分柜子是半智能,一部分柜子是不智能,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都改成了智能柜。
智能柜也分两种,一种是我们现行的手机扫码智能柜,通过手机绑定,就能够直接开柜门拿东西,然后自动扣款。再往下就是3.0人脸识别智能柜,目前也铺了一部分,这是智能柜的发展方向,我们觉得这是未来智慧零售的一种方式。
Lily:您觉得农业将来会有什么变化的可能性吗?比如通过算法让每个苹果都一样大、一样好吃。
孙原:首先中国的农业一定会变化,但是不会和其他国家的变化路径一样。然后可喜的是,我们的创始人团队都有种地的经验。徐正之前是联想佳沃水果事业部的总经理,他就是种水果的。曾斌是水果事业部的销售总经理,他就是卖水果的。李漾跟着徐正种水果,他之前是种蓝莓的。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本来就种地,大家多少都有感知,知道上游种地是怎么回事,所以不太会被上游供应链忽悠。
中国农业会经历一些不一样的发展周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有其他国家完全不具备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特征。
这和海洋文明不一样,海洋文明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农业,天然具有规模化的前提,因为他们的农业都是殖民地文化下的产物,殖民地就是笼一大片,然后跑马圈地占地为王,开始做大规模的生产,农业上游都很集约,上游的集约性带来了流通链路的集约性,也带来了零售商的集约性,美国和欧洲的零售商极其集中。
中国从前就是小农经济,上游极其碎片化,农业极其不规模化,小农经济带来了碎片化的流通渠道,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零售商体系。寄希望于农业先去做规模化,然后再推动下游供应链的改造,这不太现实。它是一个从下往上的改造过程,也就是流通商和渠道商先做到一定程度的集约化,再推动上游去做改造。
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下游持采能力在增强,每日优鲜只是直采能力在增强的零售商代表之一,还有很多to B、to C的零售公司都在不断地推动上游的集约化建造。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到农业,去做上游农业的改造和集约化,现在上游的集中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再过几年,上游供应链会比现在更好,为采一个苹果奔跑全国的事情会变少,我们会越来越向海外的成熟供应链去发展。
来源/GGV纪源资本(ID:GGVCapital)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