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所经历的最差的一年,但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2025-01-24文化复兴,产品先行。
2025-01-242025年,对于零售行业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这三家企业的差异和共性为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诸多值得参考的地方。
2025-01-23经营多年、品牌商主导的区域经销网络正在遭受极大的冲击。
2025-01-22社区团购是个好生意,下半场怎么玩呢?
社区团购是个很有趣的生意,在经历过之前的超级风口后,曾经突然杳无声息。而在近期,几家依然深耕的企业坐稳了行业头部的宝座,连续获得大笔融资,我们不妨看看这一轮社区团购和上一轮社区团购的这点“事儿”。
01
第一波社区团购都在谈些什么?
在我印象当中,整个社区团购业务大约在2019年开始出现爆发的势头,当时国内的下沉市场开始疯狂涌现社区团购类企业,融资更是一笔接着一笔。
那时候,正好有朋友提到社区团购的风口,作为初步了解,我就先看了看这些社区团购企业接受的各类采访,本想找找感觉,却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一句话总结一下:当时大家都在疯狂放卫星。
在各类报道中,数据一定是各家社区团购企业必说的。你会发现,在同一个月的几篇报道中,如果将一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写在一张纸上,做一些基础的加减乘除,会出现很多数据本身不自洽的问题。
一方面,绝大多数社区团购企业都会跟你说自己有多少团长、覆盖多少城市、多少小区、多少用户家庭,还有GMV、客单价、复购率等数据——数据多得让人发毛,就好像国内企业的数据管理水平一下就突飞猛进了一个时代一样。
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就有趣了,我举几个例子。
某企业在第一篇文章里表示,自己有上万个宝妈团长,绝大多数每个月都能收入几千元;在当月的第二篇、第三篇和下个月的第四篇文章中,他又提到客单价、复购频次、给宝妈的提成比例等数据。
很显然,粗略看,宝妈的月收入=客单价*频次*客户数*提成比例,这时你就会发现打死也算不出几千元这个数字——原因很简单,其实只有极少数宝妈能卖的这么好(比如她们原来可能就干过微商,比较有经验),大部分其实是偏玩票性质的,一个月可能也就是十几单甚至几单而已。
类似的企业很多,比如第一篇文章跟你说客单价、GMV,第二篇文章跟你说覆盖城市数量、小区数量、家庭数量,计算一下,你发现算出来的客单价和其高管说的客单价差了数量级……——我只能将这个归结为,大部分社区团购企业说的是自己旗下最好的小区。
更牛逼的是某企业的稿件中,甚至还畅想了在中国30万个城市搞社区团购的可能——30万个?当时我还查了一下,发现整个中国只有不到700个城市(Wikipedia),假设全世界200个国家都有700个城市(真是个懒惰的假设哦),也只不过是14万个城市,看起来这个业务可能已经开到火星上了。
很可惜,当时没有去和这些企业聊一聊,只是在公开报道中“初步了解”了一下数据。
02
第一波社区团购为什么会死?
社区团购第一波的火热,在我眼中更像是完美的故事:
(1)下沉城市——“没投到拼多多,现在给你新的机会哦。”
(2)熟人关系——“在一线城市的各位投资人,你能想象三线城市人的生活吗?”
(3)有空闲时间的宝妈——“无需五险一金和保底工资,认识社区更多人口的宝妈,就是KOL哦!她们背后还有母婴市场的想象空间。”
(4)纯佣的CPS带货模式——“多劳多得,自驱动哦。”
(5)无需最后一公里——“宝妈亲自送货,无需花钱的快递送到门口哦。”
(6)生鲜切入——“又是个万亿市场啊,而且超级高频、刚需、海量啊。”
(7)反向供应链——“客户先出需求、先付钱,第二天自己提货,这是C2M啊。”
然而,这些因素更像是完美的童话故事,每个点都可能隐忧重重,并最终导致大部分社区团购过不下去了:
一方面,第一波社区团购很多都是宝妈切入的,她们完全就是依靠强关系的变现,这种变现1-2次没问题,时间长了并不容易,所以很多宝妈做着做着,看见赚不到那么多的钱,自己还得担心配送的事、水果蔬菜有损耗的事,必然会心生厌倦。
另一方面,此时比较会玩的团长们(她们不少有微商背景)反过来割了一波企业的韭菜,就是同时注册成为多个社区团购公司的团长,谁的提成高就多卖谁的货,为了留下团长,一些社区团购企业甚至给了很高的抽佣,然而生鲜这个品类毛利到底有多少,大家都很清楚,这种高抽佣直接加速了部分社区团购的倒下。
和生鲜相关的还在于供应链,生鲜供应链的难度、成本有多大呢,亿级的成本可能先得丢进去看看水花,可是又有几个社区团购公司能融到亿级的资本拿过来烧呢?
当然,还有一类自称农场直连的,问题在于,如果和农户签个合同、找几台卡车配送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应该还处在婴儿时代呢吧?
03
第二波社区团购需要注意哪些?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第一波社区团购。
2020年,疫情忽然而至,各类生鲜电商企业反而进入了快车道,连续拿到多轮大额融资,近一个月来,十荟团、兴盛优选、同程生活等头部玩家也先后斩获大额融资。我也从我的角度说一说社区团购下一波发展可能需要注意的点。
1.利润型业务是什么?
生鲜蔬菜以高频、刚需、海量的特征切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个品类的毛利一般很难做高,只能做引流,必须有更高毛利的商品来提升整体业绩。
日用品是值得考虑的,尤其是偏向自有品牌的日用品,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在生产制造日用品方面问题不大,打好高性价比,其实还是可以攫取不错的毛利的。只不过这对于社区团购企业的供应链、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真正落地,就是另一件事了。
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合作,因为当消费者被线上化以后,理论上是可以提供基于LBS的相关服务的,尤其是周边服务商的上线。只不过,这意味着社区团购企业成为一个平台型企业——虽然这本身应该是社区团购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但是做平台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2.如何扩大C端规模?
在C端,主要是团长和用户两部分需要处理。在用户端做付费会员体系、订阅体系是个非常好的利润型业务,尤其是围绕用户家庭生活的会员体系,因为付款的是客户,可能是妈妈,而真正享受这些产品、服务的,是全体家庭成员,是典型的“1客户+X用户”的逻辑,这就给建立“全家人的XX生活”带来了可能。
相对于用户端的会员体系设计,团长端其实也很需要。
近期我关注了Uber的会员体系,发现除了针对乘车人的会员体系、付费会员体系以外,Uber还有针对车主、司机的会员体系:
当司机达到高等级后,甚至可以得到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免费线上课程,这个课程是正经的学位课程,每学年超过15,000美元的学费,未来是可以拿到大学文凭的。
更为可怕的是,获得这个福利需要的“积分”大约只需要一位车主每周工作30小时左右,而且这个课程可以送给车主的亲戚。
所以如何用“会员体系”留存团长、激励团长,也是非常值得社区团购企业思考的——只靠抽佣,什么时候是个头?
3.合作
其实当社区团购企业做大后,会发现真正的团长并非早期的宝妈——她们的活跃度、贡献率是在下滑的——而是社区门店,所谓赋能社区小店主的逻辑,而且履约商品可以直接送到小店,用户下班后去小店自提——即使刮风下雨也不怕,而且还给小店带来一波引流。
在小店之外,我在思考,是否可以和物业合作,因为物业本身也有接触业主的需求,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每年收租,帮助物业和小区业主展开交流、合作,可能也是一个方向。
来源/零售威观察(ID:onRetailing)
作者/王子威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