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秘密都在沃尔玛的货架上。
2024-12-31代购胖东来,管控难,退货也难。
2024-12-30消费降级也有机会
2024-12-30即便是如此热爱烹饪和美食的中国人,也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的牛肉。
2024-12-30双十一会影响同城零售吗?
双十一对于一般的线下商家,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是存在感。特别是对于阿里的同城零售应该是一次试金石。据说,今年是第一次真正的线下商业的O2O参与到双十一。
同城零售的本意,是本地商家资源的即时满足。现在阿里、美团都在这个领域布局。不过比较下两者的布局,还是有不少的区别。
对于阿里来说,同城零售和本地生活现在还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李永和负责的,包括天猫超市和盒马鲜生。一条线是口碑和饿了么组成的本地生活。
此前我们也讨论过为啥盒马不用饿了么做配送,感觉上是可以共用的。现在看来,还是有道理的。
虽然从长期来看,同城零售和本地生活应该会进一步整合,但是至少现在我们还是可以讨论下,同城零售和本地生活,有什么区别?
01
线性与运力池
第一,首先一个是物流的角度,简单说,一个是线性逻辑,一个是运力池逻辑。
同城零售半日达也好,一小时达也好,它其实还是更像电商的逻辑,由仓出发,以点带面,但是本地生活服务不是,它更多的是一个运力池的逻辑,整个运力是在一个区域之内来回转的,运力也是共享的。这个模式也是美团和饿了么验证过的。
所以这里面解释一个事情,为什么盒马和饿了么要区分开,其实最大的区别,一个是平台和自营的区别。一个是自有运力和第三方运力的区别。
换句话说,盒马的运力能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运力池,目前看还不能,为什么盒马的大店业态没有完成对主要战场的覆盖,以前我们觉得是门店的颗粒度不够,现在看来,还不止是这个原因。
因为即使是在方圆三公里的范围内,要想覆盖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一个是时间和空间的响应难度。
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理论上,任何时间都可能发出订单,从空间上,这个订单可能来自三公里内任何一个人所在的空间。这个难度太大了。
美团和饿了么的模式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目前看,它确实解决了这个社区范围内响应的难题。
由于是第三方平台,聚集了足够多的商家,至少在餐饮需求上,它提供了足够的供给,让客户形成粘性。如果供给不足,很难形成长久的粘性。
同样,由于是第三方平台,在运力方面,这一模式构建了足够大的运力池,这样面对复杂的时间和空间的订单,也可以应对。
那么这个模型能否进一步扩大,显然很难,因为一旦扩大,则运算能力,运力能力,供应商家的协同能力,都是成几何级数的增加。在物流上,阿里可以提出全国8小时达,全球72小时达,却都不敢承诺全城30分钟达。注意,盒马的30分钟达,是以盒马门店为核心。
所以表面上阿里进一步提出了同城生活圈,但是这个响应速度和级别,是完全不同的。能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丰富度,也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也就是说,东西不怕送的远,在当下的物流能力中,多远都可以送。但是难的是,三公里范围内的极致响应。
第二,其实理解这一件事,还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就是京东的物竞天择。
京东的物竞天择,有两个点值得注意,第一个点是,京东物竞天择,从快消品开始切入,而不是生鲜。第二个点,京东物竞天择开始使用第三方物流。
这里面的逻辑,从项目本身,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而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做一次事后诸葛亮,来看一下里面的逻辑讲得通的部分。
前面说了,同城零售中的即时零售,其实是最难的。难度在于物流、商家资源、以及算力。
其实在即时零售中,还有一类做法就是前置仓阵营。现在看来,前置仓阵营其实是对即时零售的模型进行了简化,通过自营,把运力池简化成了线性结构(和盒马是一样的),而在供给方面,虽然自营的丰富度不够,但是从生鲜这个高频品类切入,期望建立用户粘性。
那么同样的,京东做同城零售,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快消品去切入的好处,是一开始可以核心解决配送的问题,打磨自有物流体系和第三方商家衔接的问题。这种磨合即使有什么疏漏,也不会影响商品的品质,都是标品。
此外,也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标品的价格,基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都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所以这个挑战还是可以接受的。
真正比较大的挑战,应该还是第三方运力的挑战。这个挑战的难度,并非是模式改变。
还是回到运力池这个假设。很多做自营的公司,都会说第三方运力是我们的补充。这个补充的意识,就是这一趟应该我送,我米有人或者车了,你来送。
但是真正的运力池不是这样,所有的运力资源,都应该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系统和网络。打个不一定合适的比方,就像当时国军抗日,不论是中央嫡系还是地方武装,还是军阀军队,都要统一编制,服从一个最高指挥,我们读抗日历史也知道,打得激烈的时候,嫡系和军阀军队,受到的待遇还是不一样,虽然番号统一了,但是内在的统一还是很难。
02
大店与散店
说到同城零售,不能不提京东到家,如果比较一下京东到家,和美团、饿了么的区别。会发现最大的区别其实是展示逻辑。
从用户的角度看,肯定是从商品或者品类的角度入手去搜索,这个是最符合普通人需要的。但是在京东到家,展示逻辑首先还是商户,会显示有这个商品的所有商户,按照一定的逻辑,距离或者是门店的大小,当然不知道这里是否存在营销推广付费的差异。
在这样的逻辑下,用户最终会选择一个商户进行购买目标商品,那么这里的问题是,能否产生更多关联销售?
这个究竟取决于商户还是消费者需求,当然可能无法一概而论。但是从平台的角度,它能够推动这件事的因素在哪里?个人感觉还是满减凑单,包括减免运费的动力。所以从平台的角度,这种销售的带动更多还是被动的,当然,具体到每个订单,这个也不影响平台收佣金。
不过,美团和饿了么,更多是品类的逻辑,也就是先突出商品,而不是门店。这表面上看,是压根没有考虑关联销售的问题。
其实背后的原因,还是和运力以及商户结构有关。
从商户结构上,京东到家更多的是大的品牌连锁,知名超市,而美团饿了么更多的是小餐饮,即使扩充品类,也是增加了母婴、宠物、鲜花、蛋糕这些,用美团的话说,这些都是“散店”。散店除了不是大规模连锁之外,还有哪些特点?
客单价不高,商品体积小,这意味着更接近外卖的配送习惯,骑手一次可以根据路线拿很多单,虽然客单不高,但是配送成本是分摊的。但是对于生鲜超市到家就比较难。这种采购更多是家庭采购或者讲究一站式购物,一趟买很多东西,骑手一次也许只能送一单。
这样一来,差异就出来了。从平台的角度看,散店的配送其实更好做,成本模型也比较成熟了,消费者应该也是欢迎的,不过给商家带来的增量可能有限。
大店做配送,更接近线下采买的习惯,还更方便,如果一旦养成用户习惯,复购会比较可观,也能带来比较大的增量,但是,配送成本是个挑战,另外,平台如何更加深度的服务商家,引流拉动销售,也是挑战。
毕竟,现在已经有类似家乐福这样的商家退出了,因为对于这种流量分配规则也有自己的看法。
来源/商业茶馆(ID:businesscoffee)
作者/胡安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