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店内商品的零售价格,实际上是被供货商所掌控着。
2024-11-21昂贵的答案
2024-11-21汾酒青花20只要368元一瓶。
2024-11-20对中国农产品而言产地供应链是什么?
2024-09-06零售实践一步步探索的过程,需要用时间去证实。
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
作者/张振宇
2023年零食硬折扣的火爆,算是把硬折扣概念给市场做了大范围教育普及。
以至于很多人对硬折扣超市的期待也高了起来,认为硬折扣超市的爆发也将到来。
可惜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作为一个2022年入局的消费投资人,可以非常笃定地说,未来两年,硬折扣超市也不会有太大起色。
正好借这篇文章,来深入聊聊这个事,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 海外硬折扣超市的繁荣程度几何?
2. 中国硬折扣超市的发展现状
3. 硬折扣超市发展遇到的阻力在哪里?
4. 中国硬折扣超市的未来发展
先说几个重要观点:
硬折扣超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存在,海外各国、各洲的玩家发展超出想象;
硬折扣超市在零售行业属于“异类”,要么烧掉足够多的钱,要么花费足够久的时间,才能构建足够厚的壁垒;
在中国创办硬折扣超市是地狱难度,因为国人对“卷”和“低价”的理解十分深刻,在提升社会流通效率的同时,还要面临剧烈的竞争;
具有中国特色的硬折扣本土化改造道路具备多样性,最后壮大的硬折扣玩家们之间一定存在差异。
注:前段时间爆出比宜德的倒闭,令人惋惜,但这并不意味着硬折扣在中国的失败,恰恰相反,比宜德实际是有超过50%的门店已爬坡至盈利,只是大股东Argen capital对于亏损忍受度达到极限,以至于半途退出。
文章稍长,还请耐心食用。
01
硬折扣超市
全球的传承与发展
说起硬折扣,绕不开鼻祖德国ALDI,市面上描述其的文章已经很多,本文为引出发展的传承脉络,仅简单回顾。
这家始于1913年,原名Karl Albrecht的郊区小商店,由ALDI创始人俩兄弟Karl Albrechtht和Theo Albrecht的母亲Anna Albrecht创办,并于二战后由他们继承。
ALDI最初的原型
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两兄弟也资金缺乏。为了缩减成本,经营思路选择尽量精简SKU,主营长保质期单品(例如罐头),并让价格更有竞争力,从而诞生了最初的硬折扣超市模型。
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廉价超市异常受欢迎,正如母亲Anna Albrecht所说“人们的处境越糟,我们的生活越好”。到1960年,他们在西德已经拥有了300家门店。
1962年,俩兄弟将公司改组为Albrecht Discount,寓意“Albrecht家族经营的折扣店”,简称ALDI。硬折扣鼻祖正式诞生。
好景不长,1966年,兄弟俩就因为经营理念不合(比如门店是否应该售卖香烟)而分家为南北两家,ALDI Sud和ALDI Nord。但依然都属于Albrecht家族。
注:进入国内的奥乐齐属于ALDI Sud,但从超市属性看,奥乐齐在国定位出现了巨大的偏差,这里不展开讨论。
分家的决定,并没有阻碍ALDI国际化的步伐,自1968年开始,从欧洲到美洲到大洋洲乃至亚洲,ALDI始终在保持全球扩张的步伐(详情如下图)。
ALDI发展历史简介,摘自官网
作为常年霸榜全球零售巨头Top10的常客,如果只是看ALDI自身的发展,只能说这是一家卓越的零售企业,还不足以对世界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使其对全球众多硬折扣系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家族——Brandes。
Brandes家族在老爷子Dieter Brandes的带领下,可以说是全球硬折扣商业模式的布道者。
简单说说老爷子的经历,他1971-1985年期间于ALDI Nord工作,卸任前是执行总经理和董事会成员,ALDI早期全球化扩张的核心人员之一,当初在美国收购知名连锁企业Trade Joe’s就是其负责管理的。
退下来后,老爷子也没闲着,携长子Nils Brandes和次子Arne Brandes持续投身到全球硬折扣发展的浪潮中。
不光撰写了全球唯一一本拆解硬折扣的书《大道至简:德国零售巨头ALDI管理法》,还深度参与了不少国家硬折扣巨头的成长,比如土耳其的BIM、波兰的Biedronka、哥伦比亚的D1等。
这些企业成长为当地的硬折扣巨头后,又开始向全球输出一大批零售人才,这里不乏高管和投资人,在更多国家参与硬折扣浪潮的建设,比如刚刚美股上市的墨西哥硬折扣巨头Tiendas 3B,就有BIM投资人的身影。
因为全球硬折扣超市的零售企业实在太多,且不少发展都非常出色。为方便理解,稍作罗列说明。
全球部分国家硬折扣超市的发展与传承,仅做举例参考
除了上述图中举例的硬折扣零售公司外,还有更多依然在各国家起步发展不久的,比如尼日利亚的bokku!、秘鲁的Mass、突尼斯的Aziza等等。
注:虽然全球硬折扣超市的巨头玩家很多,但是基本都很低调,目前仅有的2家上市公司是土耳其的BIM(伊斯坦布尔股)还有墨西哥的Tiendas 3B(美股),有研究兴趣的可以去找资料研究。
概括来看,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后,硬折扣业态不仅没有看到被其他业态取代的迹象,反而在更多的国家开花结果,这种繁荣程度,在全球也是极为罕见的。
至于硬折扣业态在零售的渗透率会有多少?硬折扣的终局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哪怕是ALDI,如今还在迭代优化自己的门店模型。
说句题外话,中国本次硬折扣零售的浪潮,Brandes家族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02
中国的硬折扣超市
路漫漫其修远兮
相较于海外硬折扣超市的欣欣向荣,中国的硬折扣属于远远落后的小打小闹。如果要定义当下硬折扣在发展周期中的阶段在哪里,只能说是刚起步。
中国硬折扣市场发展和成熟国家的差距
不仅起步晚,而且发展速度慢,这和零食硬折扣呈现完全不同的情况。
零食折扣业态,本身因为撬动了两头的杠杆,社会资本(加盟商)和金融资本(投资机构)。所以在短短6、7年的时间,就要出现万店规模的玩家,这种成长速度本身也是不多见的。
但硬折扣超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甚至可能只有其1/10。
注:这种缓慢而稳健的发展状态不是本身存在什么问题,全世界硬折扣超市基本都是如此,模式决定的。
为何如此?究其原因,还是事的复杂度存在巨大差距。两个维度理解。
其一,零食店和超市的货盘,无论是宽度还是深度,都有明显差距。
这一点会引起系统性的连锁反应,从而在采购、供应链、运营各方面都会有影响。
举个极端但直观的案例,管一家15㎡,SKU数只有20-30个的绝味鸭脖门店,和管一家45000㎡,SKU数有90000的沃尔玛超市,都是零售,但是对采购的、供应链的、门店运营管理的要求,差距是可以想象的大。
前者通过好的游戏规则约束,可以找人来代管理,后者因为细节足够复杂,只能通过一系列培训后用自己员工强管控。
这也是直营和加盟的区别。
但是否能加盟,也就意味着能否撬动社会杠杆。1个人做事,和100个人一起做事,事物的发展速度注定是不一样的。
很不幸,硬折扣超市因为本身模式的复杂度问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能做直营而没办法加盟。
注:复杂店型,放加盟会遇到私采、运营管理不配合等一系列不可解决的问题。最后沦落为挂羊头卖狗肉的合作情况,公司对门店也仅仅只有部分供应链的供货权。严格意义上,这样的公司更像是供应链公司而非零售公司。
硬折扣超市,模式注定了发展速度的慢。
其二,硬折扣超市的基础模型比零食硬折扣的复杂很多。
和当下零食店的高度同质化不一样,硬折扣超市各家公司之间差异就很大了。
这个复杂是体现在无数多的细节问题里的,举例问几个很现实的问题:
1. 应该开社区店还是商场店(相应的,两者货盘会存在差异)?
2. 到底开大概150㎡、300㎡、500㎡还是更大面积(相应的,数者货盘SKU数会有差别),哪个店型的效率是最高的?
3. 到底要不要卖生鲜(卖生鲜可以引流但是损耗高,不卖生鲜可以控成本但是爬坡慢),如果卖,生鲜比重控制在多少合适?
4. 每个品类SKU要足够有限且精简,以纸巾为例,保留维达还是洁柔,这么多品类怎么做取舍?
5. 是否需要做PL商品(自有商品),什么时候开始做PL商品合适,PL商品意图是在改善毛利结构还是牵制强势品牌商品?
基于一系列对细节问题的理解差异,中国诞生了一批折扣超市玩家(如下图)。
中国折扣店不完整图谱,仅供参考
山姆沃尔顿对零售有过很精辟的一句评价“retail is detail”,大抵如此。没有哪个细节选择是对是错,只是很多细节差异拼凑起来,形成了每家折扣超市不同的情况。
但也正是因为折扣超市细节足够多,需要花时间跑测试,测试出来每家公司给的答案都多少有差异。
所以大多数折扣公司目前也就是花几年时间,店型基本测试完成,连自己的强势区域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
基于上述情况,和国外相比,中国零售发展起步本身就晚,叠加模式自身发展规律,中国硬折扣超市的未来,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
03
道路漫长且不说
遇到的阻力一点也不小
但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虽然硬折扣超市发展速度慢,但凡区域的规模优势建立,那友商的情况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这点从渠道流通效率就能很直观看到(我们以加倍率为衡量指标看)。
零食硬折扣把传统零售的流通加倍率从1.8-2x打到了1.3-1.4x,已经让很多经销商苦不堪言。
折扣超市更狠,直接干到大概1.2x甚至更低,相当于拿了货之后加价20%直接卖给消费者。
食杂品,各渠道流通链路的加倍率一般情况
1.2x的加倍率,产业链上除了品牌/生产方和渠道这两端外,中间环节没有任何人参与,也就意味着容不下经销商,也没有多少毛利分给加盟商。
可见如果这个零售链路跑通,对传统零售构建起来的分销体系冲击有多大。
当然,冲击有多大,阻力就会有多大。
两方面阻力,一方面是友商的生存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是品牌方的体系保护压力。
众所周知,盒马在2023年10月全面转型硬折扣,加入了“低价卷”的队伍。其实它不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嗅到危机开始转型的是谊品,当然加入的还有家家悦的新模型好惠星,永辉开辟硬折扣专区…
传统商超转型硬折扣的名单正在慢慢变长。
当然,这种转型更多是一种面对竞争的被迫行为,零售公司生存求变。大环境当下,质价比正在成为消费者真正青睐的。
转型入局硬折扣的零售巨头们
但正因为更多渠道的转型,导致渠道价格差的差距正在快速消失,使得本身就要修炼内功的硬折扣超市,还要面临同行的竞争。
注:这种情况在全球也是少见的,硬折扣模式的门槛很高,因而在国外折扣超市巨头发展的早期,几乎不存在过多的同行竞争问题。
目前看,这种友商的竞争趋势,在逐步变得激烈(特别是还有更多折扣仓业态的加入)。
同样,因为现在的单一折扣超市系统体量相对不大,没有建立真正强势的区域优势。使得品牌方对其低价行为会视为一种破价扰乱秩序的存在。
因此,强势品牌为了保护当地的经销网络体系,往往会对系统进行控价或者断供行为。
以及,对于出货量有限的硬折扣超市,品牌方更不会很重视直接合作,往往会要求当地经销商合作。
从而使得系统没有进货价格方面的优势,这对本身就“低毛利、高周转”的生意影响是要命的。
注:同样的问题,当初零食硬折扣也经历过。只是因为其22/23年的快速加盟拓展,区域市场的规模效应迅速建立,从而被迫品牌方修改了游戏规则去配合,过度到了如今的局面。
当然,品牌方的压迫感纵使很强,也并不是无法改变。
想要克服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要么在成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烧钱开店,烧到规模效应出现;要么用足够长久的时间发展,自然增长到规模效应出现。
从对立博弈角度理解,就是渠道和品牌在区域市场的强弱地位会微妙发生转换。
从最开始不重视,到逐步配合,最后彻底遵守渠道游戏规则,有一个产业发展的周期规律。
这场博弈逐步演变的过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国的硬折扣标杆乐尔乐,值得参考借鉴。
陈老大在2011年创办乐尔乐至今已经13年,如今依然面临和品牌的博弈情况,但阻力在变小,渠道的规模优势正在凸显,这从其近些年的发展速度可以窥视一二。
乐尔乐规模变化情况,数据来源:新经销
04
相信产业趋势
尊重Common Sense(常识)
商业发展有其社会学规律,哪怕一时半会儿看不清行业稍远些的发展态势,但产业趋势在那里,我们应该尊重商业常识。
1. 对于硬折扣来说,经济下行周期在那里,质价比消费是符合大众需求的。
2. 那个品牌方能赚取不合理品牌溢价的年代大概率已经是过去式,快消品的定价正在恢复理性。
以上两点,零食硬折扣已经做了很好的市场教育,相信经过24年这一年的再发展,更多消费者能感同身受。
在此基础上,硬折扣超市只会让更多消费者明白和感受到,不光是零食,很多品类都有折扣化改造的机会。
注:但值得注意的是,零售从来就不是一个只有0和1的游戏,硬折扣能相当比例的渗透社会零售,但并不会成为全部。
但这是零售实践一步步探索的过程,需要用时间去证实。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硬折扣超市由于自身模式的复杂度问题以及遇到的发展阻力,导致其扩张速度不会那么快,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2年,企业们依然在修炼自己的内功。
至少不是坏事,对品牌方和经销商来说,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应对渠道变革的策略。
至于硬折扣超市何时会像零食硬折扣一样迎来爆发点,时间还没有给出答案。
但产业趋势在那里,5年也好,10年也好,总会有到来的那天。
作为消费从业者,顺势而为,顺应产业趋势就好。
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
作者/张振宇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