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透视:大环境正常吗?

物流指闻   |   来源: 刘老师场景营销   |   2025-02-11   |   0 0

大环境是不是正常,要变化地看,历史地看,辨证地看。

来源/刘老师场景营销(ID:liuchunxiong1964)

作者/刘春雄

01

大环境正常吗?

首先要问:什么是正常?

十月怀胎是正常,早产是不正常。

孩子出生,会哭是正常,会笑是不正常。

孩童幼稚是正常,成熟是不正常;成人成熟是正常,幼稚是不正常。

一个人的正常不正常,不同阶段用不同标准,而标准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不那么容易判断。

一种现象,在什么阶段正常?在什么阶段不正常?是有规律的,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规律。

然而,这种判断,又非常关键。因为,不正常,通常意味着问题,需要解决。

大环境是不是正常,要变化地看,历史地看,辨证地看。

02

改开之初,涌现大批万元户。

谁是万元户的主力?有句顺口溜“工人哭,农民笑,不三不四赚钞票”,“背回来一麻袋牛仔裤,不小心成了万元户”。

很多人痛心疾首。

正常不正常?很正常。

早期下海的,主要是没有稳定职业的社会边缘人,他们因为没有其它办法,只好下海,不小心成为万元户。

当然很正常,谁叫那些有稳定工作的没有“胆量”呢?

邓公“南巡”,知识分子和体制内的人批量下海,第一批下海的万元户们渐渐消失了。

这也很正常。

很多大众认为不正常的现象,其实才是正常的。

03

早期办企业的人,规模不大,都赚钱。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企业越来越不赚钱,有怨言。

正常不正常?很正常啊!

按照行业发展的规律,进入行业集中期后,盈亏平衡点越来越高,90%的企业死亡,甚至99%的企业消失,都是正常的。

蒙牛创始人1999年创业,2000年开会,要在2005年做到100亿。很多与会者认为牛根生头脑发烧。

年根生的观点,只有2005年做到100亿,才有机会活下来。

做不到的就消失。这是正常的。

我写了一本书《让增长改变命运》,讲的就是这个话题,不要以为在增长,就会活得更好。

大多数企业是在增长中死亡的,因为销量增长并没有带来市场份额的变化,更没有机会进入行业状况。

04

现在大学生怨言很多,工作不好找,工资低。

我读大学那会,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我1981年上大学,当年全国录取27万大学生。

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是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变化而贬值的。

一个人在社会的位置,不在于拿到什么学位,而在于你在整个社会中的位次。

现在有人讽刺大V项立刚的中专文凭,其实他那个时代,中专文凭在社会中的位次,可能比现在的一本更靠前。

文凭贬值,是因为文凭太多了,竞争更激烈了。

05

我从事营销30多年了。

记得2004年《销售与市场》杂志社10周年时,邀请10年内的优秀作者参会,很多人找不到了。这批人年龄并不大。

中国营销,基本上是10年一个时代。一个时代的转型,其实是一代新人的崛起,或者说是一代老人在营销界的消失。

现在的人回顾过去,好像过去很容易。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如果让那些被淘汰的人回顾,结论又有不同。

从竞争角度讲,难度越来越大。这是正常的。

从事营销30多年,最大的难度不是营销,而是说服别人转型。可惜,多数人没有被说服。

在《销售与市场》的经历对我非常重要。我当时的定位是,引领潮流,反映主流。

当我关注营销潮流时,不会落后;当我关注主流时,能够利用当下最高效的营销工具。

潮起潮落,很正常。永立潮头,才不正常。

06

读过营销大师科特勒《营销管理》的都知道,科特勒先讲环境分析,再讲STP,最后讲4P。

按照科特勒的分析逻辑,只有“营销正常吗”的问题,没有“大环境正常吗”的问题。这是营销的因果关系问题。

所以,营销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大环境。这是错误的逻辑。

消费有趋势,经济有周期。趋势是恒定的,不因周期而变化。经济周期是按节奏变化的,而且对趋势的节奏有干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是周期,循环往复。也是正常的。

相反,抱歉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是不正常的。

趋势的正常性,周期的正常性。合并起来的现象仍然是正常的。

我在企业经营中也有滑铁卢,事后反思,还是对变化把握有问题。不是环境有问题,而是对环境的变化把握有问题。

07

前面聊这么多,其实还是要回到对现实环境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态度。

先说宏观大环境。

中美对抗。这是宏观大环境,正常吗?

当然正常。中国崛起这么久,美国人认为形成威胁,当然各种针对。站在美国角度是正常的,站在地缘政治角度更正常。建议看看地缘政治方面的书。

房地产为代表的产业熄火。这是宏观大环境,正常吗?

当然正常。中国这么多年的高速成长,波浪式的产业推动是很强的助推力。

从家电业开始,一个产业一个波浪。最后落脚到最大件的房地产,再也难找到大的消费新产业了。

房地产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化率从20%到40%,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日本用了40年,中国用了20年。压缩式的追赶,必然让一个行业快速成熟。

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慢下来,不适应,很正常,但由此判断经济环境不正常。就像孩子过了23岁,还希望他长高一样,才是不正常的。

08

再聊聊微观环境。

2014年,很多快消品行业企业下滑,我就判断快消品行业整体进入了下降通道。

下滑才是正常的。

快消品的消费总量,主要是人口总量与人的身体承受能力。

一个人,吃多少肉,喝多少水,食盐摄入量......这些是有身体极限的。

超过了身体极限,就会生病。比如目前的“三高”、“六高”,都是消费性疾病。

白酒总量下滑,有部分人收入下降、消费力下降的原因,更多的却是有钱也不愿多喝的原因。

增量,过量,缩量。这是我总结的销量变化三阶段。这里面关键的是对过量的理解。

有过量,必有缩量。那么,什么是过量?

长期的低收入,形成的消费饥渴,在收入增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过量消费。过量消费超过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当消费者认识到时,必然缩量。

比如吃肉。低收入阶段,吃肉是“打牙祭”。长时间没吃过好东西,犒劳一下自己。收入上来了,天天“打牙祭”,就过量了。发现身体承受不了,减少消费量,就是缩量。

美国的消费状况,越是高收入群体,快消品的消费越节制;越是低收入群体,在快消品的消费上越放肆。

中国也会进入这种状态。

这是一个消费者成熟后的正常消费状态。

不是不正常,而是正常的开始。

09

硬折扣,性价比,新供应链......

这些词汇的流行,都被当作大环境不好的例证。

如果看一下欧美零售业的发展史,就会知道,这是进入成熟消费社会的标志。

改开之初,收入低,为什么没有硬折扣?

硬折扣从休闲零售开始,为什么是零食?收入下降,不应该减少零食,以吃主食为主吗?

美国零售业是泛硬折扣,除了Costco、山姆外,其实沃尔玛的“天天平价”就是泛硬折扣。沃尔玛崛起于美国战后最繁荣的“46-64年代”(1946后至1964年)。

自有品牌,品牌袪魅,新供应链,硬折扣......这些都是一个社会进入成熟状态的标志。

近几年,消费降级这个词很流行。主要在媒体界,企业界。

媒体制造焦虑,正常。企业的业绩不好,要甩锅,也正常。

但是,你真信了,就不正常。

原阿里CEO卫哲说,没有消费降级,只有消费降次(降频)。我认为对。

品牌专家苗庆显认为,消费降级其实是厂商的“竞相降价的大型践踏现场”。我认同。

10

以我个人的30多年营销经历,每隔10年,都会有一个趋势积累后转型的过程。

深度分销模式20年了,已经不那么正常了。但是,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永恒存在。

中国快消品,数量增长30多年,总额增长40多年。突然进入了总额下降阶段,很多人不适应。

不适应,就尽快适应。别扯什么大环境当遮羞布。

5年后,10年后,下一代经营都会认为,现在很正常。

那些认为大环境不正常的人已经消失在人海中。

营销最伟大的法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

没有不好的大环境,只能不适应的生存者。

11

引领潮流,反映主流。这是20年前,我在《销售与市场》时的定位。

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国家,除互联网外的大多数领域是有路标的。

比如,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与美国、欧洲、日本的什么时代相当,然后他们在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状况。这就是路标。

有了路标,就能够大致预测未来。

我们不能对标现在的美国,但完全能够对标中美相当的时代。

中国现在的状况,在上述这些国家都能找到痕迹,能解释其规律性、合理性。并据此判断是否正常。

一个营销人,要不敢进化,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应用当下最有效的营销工具;二是在未来刚露出痕迹时,及时跟进。

12

回到本文的主题。

黑马创业营的牛文文最近撰文说,为什么这几年大家都感觉很难?这是一个国家经过近40年高速发展以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发达国家经历过的过程。

如果未来仍然像过去40年一样发展,才是不正常。

如果判断大环境不正常,就会期待转回正常。这种期待,多半会落空。

即使经济从低谷到高峰,也回不到过去。成熟的人,不会再幼稚。

我们对大环境不正常的判断,多半是与过去对比。而微观竞争态势,肯定是越来越激烈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一种能力,判断正常状态的能力。

这是适者生存的重要能力。

我30年前曾在某上市公司做HR,当时学会了国外的能力测试。

其中一项适应能力测试。我反复分析测试题,凭什么判断一个人有适应能力?

我后来发现一条规律:适应能力,就是一个人发现规律的能力。

发现规律,掌握规律,适应变化。这,就是一个人的适应能力。

大环境正常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你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来源/刘老师场景营销(ID:liuchunxiong1964)

作者/刘春雄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