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快运大网的心脏——分拨中心如何应对洪峰?
2025-11-14
直击跨境供应链痛点
2025-11-14
价格下滑、需求放缓、成本高企,几乎所有迹象都在警告航空货运业的“寒冬将至”。当市场天平逐渐倾斜,航空公司和货运代理还剩下多少主动权?
2025-11-14
电动重卡的问题不在车上,在路上。它们常常跑着跑着就开始焦虑:电不够了,桩太远了,补能要排队。过去国家补贴新能源造车,现在不是补车,而是“补路”——从源头上修一条让电卡车能安心跑的“续命高速”。
2025-11-14
电动重卡的问题不在车上,在路上。它们常常跑着跑着就开始焦虑:电不够了,桩太远了,补能要排队。过去国家补贴新能源造车,现在不是补车,而是“补路”——从源头上修一条让电卡车能安心跑的“续命高速”。
来源/副驾驶(ID:gh_553248d55828)
作者/潘跃东
过去十年,新能源重卡仿佛是政策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补贴给到了位,市场也有期待,可现实却总差口气。车造出来了,但跑不远、充不上、不敢用,成了司机嘴里“贵的电动摆设”。
如今,一份国家级政策文件给这条路带来了一丝新风:
“推动清洁能源在铁路、公交、环卫、重卡、农机、物流等领域开放应用,建设清洁能源车辆运输走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2025年10月)
别小看这句政策话术,它背后是中国物流能源网络的一次重塑尝试。简单说:国家准备亲自出手,为电动重卡修一条“续命高速”。
01
司机的焦虑
司机老赵是个跑京津冀的老司机,换电动重卡,是看中了区域环保压力下的路权优势,以及低成本的经济性。
可真正上了路,他发现一切没想得那么美:
“充电桩不是没有,是根本不在正经路线。一天跑200公里,得花4小时找补能地儿,比装卸货都折腾。”
电够不够用,补得上补不上,成了新能源重卡最大的运营焦虑。
尤其是在环京、山东、山西这些典型运输区,重卡往往面临“有电但没桩,有桩但不通用,有补能但等待时间长”的尴尬现实。
从司机的角度讲,新能源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基础设施“缺席”,跑不顺。
02
从补车到补场景
早期的新能源战略,以“补车”为核心逻辑。车企卖得多,就给补贴;司机买得起,也靠政策撑着。
这种思路在乘用车阶段跑通了,但在重卡领域,出现了系统级问题:
有车没电,路上补不了;
企业各建各的站点,能源网络碎片化;
重资产模式下,靠补贴难以形成商业闭环。
于是这次政策转了向:不补个体,改补场景。
“场景”成了政策新主角。什么意思?它不是抽象的定义,而是实实在在的一张“跑得动、算得清、补得上”的网络。
举个不那么严肃的例子:
过去是国家发手机,大家各自装APP;现在是国家干脆搭了个微信,让你们在一个系统里互联互通。
“补场景”就是这个逻辑——不仅把电补上,更重要的是把“电+桩+车+数据+调度”一起打通。
03
给电动重卡修一张“能量网”
这次提到的“清洁能源车辆运输走廊”,不止是建几座充电站那么简单。它至少涵盖三个层级的系统重建:
不再靠企业“各修各的桩”,而是由地方政府、能源企业统一规划,形成真正打通南北、连接东西的能源补给网。
电动重卡的“续命线”被串联起来;
氢能、光储、换电等多路径并行;
港区、高速、物流园区之间无缝衔接。
2. AI调度系统与能源协同,跑得更远也不再慌张
别看电动重卡个头不小,跑长途时心里其实挺“虚”——到底哪能补电?会不会排队?够不够撑到下一个服务区?
过去这类问题,靠的是人拍脑袋调度,谁经验多谁安排得更准。可在新能源时代,这套方法不够用了。
现在,AI上场了。它能实时帮司机和企业算清楚:
哪条线路补能更快、排队更少;
哪个时间段跑得最省电;
哪个站点正在高负载,先别去。
不光是让车“知道往哪跑”,而是让电、桩、车、人配合得更聪明。
AI调度真正的价值,是让司机不再盯着电量表“提心吊胆”,让整个运输链少点慌张、多点从容。
从政策支持“补贴车”转为“扶持走廊建设”。从企业独立求生转为政企共建场景网络。
04
谁会是这条“续命高速”上的赢家?
政策变了,游戏也变了。
未来,不是谁家车马力大、谁家电池续航强就能赢,而是——谁能在“场景里活下去”。
从“卖电”走向“运营能源场景”。像华为数字能源、国家电投、特来电、启源芯动力、宁德时代等企业,正在争抢这张能源走廊上的“枢纽位”。
补能不再是加个桩,而是搞一套“电网+调度+算法”的综合能力。
不是车卖出去就完了,而是必须提供全链路解决方案。重卡企业开始以“产品+能源+数据平台”打包输出,争取试点入选权。
在新政策结构下,企业的关键词变成了“适配能力”与“协同能力”——不是一个人能跑多快,而是大家能不能一起跑得顺。
05
能源基础设施革命
很多人看到这份政策,觉得是为了推动新能源卡车的普及。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
中国正在用“能源走廊”重新定义物流底座。
它的本质是能源网络的再分配、产业流通结构的再配置。
从石油依赖转向多能协同,从城市电网走向公路能源网,从孤岛补能变成系统调度——这是能源系统的一次结构性重构。
你甚至可以把这看作是“中国能源版的互联网建设”。
06
但修“续命高速”,远不止铺根电缆那么简单
政策愿景虽美,现实却并不轻松。
真正要跑出这条清洁能源走廊,还要跨过几个坎:
标准混乱:
各地电压标准、接口协议、换电模式不一,充电桩建了也用不上。
定价机制不稳:
电价补贴与市场价波动之间缺乏中长期机制,企业难以估算收益。
数据孤岛现象普遍:
车辆数据归属车企、能源数据归属电网、调度数据归平台,融合难,调度更难。
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文件提出“推动场景资源公平高效配置”,本质上是试图解决标准、数据、机制三大碎片化瓶颈。
07
新能源的未来,不在车里,在路上
过去我们以为,新能源车的未来要靠“更强的电池”“更快的充电”“更低的成本”;
现在我们知道,更重要的是——
有没有一张网,能让车安心地跑完每一公里。
司机的焦虑,从来不是电不够,而是补不上;
企业的焦虑,也不是没人买车,而是这车上不了路。
当国家开始为电动重卡修“续命高速”,不仅是解决一个产业的问题,更是在为下一代能源体系埋下伏笔。
这条路,未必很快能建完。
但只要第一批重卡真的能从港口直达内陆、不再为电量焦虑——
新能源物流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写到“实用”那一章。
来源/副驾驶(ID:gh_553248d55828)
作者/潘跃东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