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低空领域正蓬勃发展,天空之城的构建,正从上海飞向全球。
2025-07-31环节资源整合,优化成本费用,释放协同价值。
2025-07-31没有司机的快递,也难逃用人成本?
2025-07-31跨越速运与吉林省物流集团共启氢能物流与多式联运新篇章
2025-07-31没有司机的快递,也难逃用人成本?
来源/副驾驶(ID:gh_553248d55828)
作者/潘跃东
无人机在天上飞,人却得在地上守。所有人都知道这叫“试点”,但谁也不敢松懈。它叫“无人配送”,可每天的排班表上,一个工位都不能空着。
01
隐藏的野心:
不是快递更快,而是城市权限更深
当第一批物流无人机在偏远地区成功降落时,它们搭载的不仅是药品或包裹,还有公众对于“未来已来”的期待。但如若你穿上反光背心,站在降落点附近观察,你很快会发现:尽管天空中没有驾驶员,地面上的人却一个也不少。
在“无人经济”的叙事中,物流无人机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逐渐浮现:这些被宣传为“自动飞行、智能配送”的飞行器,真的不需要人类参与吗?从操作员到维护工,从空域协调员到数据审核员,无人机物流系统正在悄悄地重塑一套“新型用工体系”——只不过这些岗位不像快递员那么容易被看见。
02
技术的幻象:
无人不等于无人的系统
一架看似自动的无人机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运控体系。在国内多地的低空物流试点中,我们见到的运营模式往往不是“1人管理N机”,而是“1机配N人”:
飞控员需实时监控飞行状态,具备远程接管能力;
起降点安排地勤操作人员完成装载、电池更换和设备检测;
空域运行协调仍需与地方监管沟通批复,涉及合规操作流程;
数据后台维护人员处理日志上传、路径优化和系统安全巡检。
这不是意外,而是系统性设计所需。华创证券低空物流报告数据显示,一架标准物流无人机(航程300公里级)购置成本约20-30万元,而其后续的运维支出中,“人力”仍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试图绕开人的控制链,是今天的技术水平暂时无法实现的奢望。
更重要的是,在现行法律体系下,“真正的无人飞行”是受到高度限制的。大多数省市的低空开放试点,均强调了“人—机协同”的监控机制。在这个制度设计中,技术不是替代人的工具,而是转移人工作业内容的新容器。
说得好听是“智能飞行平台”,说得不好听就是“会飞的办公室设备”。
03
新职业革命?
换个岗位继续用人
无人机物流最常被提及的“优势”,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然而,随着实践推进,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
无人化≠用工节省,而是用工结构转移。
传统快递员负责从分拨中心到用户的“最后一公里”;而在无人机体系中,这一里程往往变成“最后100米”甚至“最后30米”——因为很多时候,物流无人机只能在固定的起降平台完成收派作业。随后,依然需要人将包裹“落地派送”。
而原先的司机,如今可能转岗成为飞控员、调度员或平台值守者。这些岗位虽然看起来“技术门槛更高”,但现实是:许多岗位的职责并不复杂,但受限于监管标准和安全要求,依然需要人工严守流程。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
技术升级带来的并非“劳动节省”,而是“劳动形态升级”。
你以为你裁掉了司机,但你其实招聘了飞控操作员、地勤协助员、电池管理员和数据标注员。
无人机的岗位说明书可以写成这样:“你将管理一架永远需要你盯着的自动设备,它不会请假,但你不能请假。”
04
无人机成本结构的真相
报告中将无人机物流成本拆解为三大部分:
购置成本(20-30万元/架);
日常运维成本(电池损耗、保养、保险);
人工支持成本(飞控、地勤、协调、后台处理等)。
其中,第3部分在早期阶段几乎无法削减。由于飞行安全的高要求,任何自主飞行算法的落地都必须建立在人工容错兜底的基础上。
而这些人工成本不仅是隐性成本,还是浮动成本:每一次飞行任务都可能因为突发天气、空域变化、平台故障等原因,动用额外的人力资源。
更讽刺的是,一些地区的无人机物流试点项目,其单位运输成本甚至高于传统电动车配送,尽管这并非长久趋势,但说明在规模尚未铺开前,“技术经济性”仍然处于玻璃天花板之下。
技术是飞得挺高的,只是财务模型落地的时候,还得靠人来接。
05
谁在为“无人”买单?
这种结构性现实引发一个根本问题:
为什么企业、政策、资本仍在前赴后继地支持“低空物流”?
答案或许藏在系统性账本中,而不是直接的财务报表中。
从政府视角看:低空经济是新产业样板工程,它牵动着制造业升级、制度建设、空域改革、就业结构转型。
从企业视角看:无人机物流是品牌科技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是申请空域资源、拓展供应链服务体系的跳板。
从资本视角看:低空物流虽然短期无盈利,但足够“性感”,能够讲一个长期空间广阔、制度牵引明显、技术突破不断的新故事。
这些视角并非虚妄,但它们遮蔽了一个关键现实:今天的“无人”,依然靠人来维护;技术系统背后,是一整套人力体系在默默供血。
当人力成本披上了“智能”的外衣,企业也许不会觉得它更轻了,但至少它更时髦了。
06
我们终将进入
真正的“无人”时代吗?
或许无人机物流终将抵达那种理想状态:自主起降、自我修复、协同飞行、无需人干预。但今天,它更像一个现代性的试验田,在那里,我们用新的技术外壳包裹旧的人力逻辑。
“没有司机的快递”,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少了人,而是意味着这个行业多了新的“人形接口”。他们不像快递员那么可见,但他们正在用操作台、后台数据表、和电池更换工具,悄悄撑起这场看似无人的飞行。
所谓的“无人经济”,往往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过程——它提醒我们:在通往自动化的道路上,最不可替代的,其实一直是人。
来源/副驾驶(ID:gh_553248d55828)
作者/潘跃东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