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零售巨头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焦虑。
2025-07-22胖东来的大单品战略是其在零售行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虽然其他企业很难完全复制,但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底层逻辑,值得整个零售行业去学习和借鉴。
2025-07-22迟来七年的顿悟
2025-07-18萨莉亚的崛起和发展主要靠两个字:省、快。
2025-07-16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
作者/任文青Andy
“这么多年,价格从来没这么低过!”这位经销商老板一边带我转他的仓库,一边说道。
“但是,动销也从来没这么差过。”看着他堆满各种商品的仓库,这位在华南市场打拼了十几年的快消老兵,最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这位老板的状况绝非个例。
他面对的,也不是经销商独有的问题,而是当下行业上下游整体的一个困境。
极卷的中国市场,每个人都在拼低价,然而......我们的看到的却是:
品牌方抱怨——“让利空间压到极限,渠道反馈还是不动销!”
经销商诉苦——“厂家任务压下来,仓库满了,终端也堆满了,但款回不来!”
零售商无奈——“满减、折扣、赠品轮番上,进店的人却像走马灯,看一眼就走......”
价格确实是杀手锏,但卷到一定程度,大家差别不会太大,总有一个时刻,大家对低价也会无感,需要别的购买理由。
价格只是赢得用户的一个因素,在一个什么“都有”甚至“过剩”的市场里,卷价格的路,持续走下去一定是死胡同!
我们真正需要卷的是什么?集合人群、洞察需求,快速匹配需求的能力!
01
低价≠动销:
“便宜”不再是杀手锏
举一个例子。某经销商代理了一款主打“超高性价比”的饮品品牌,在县乡市场推新品,定价主动比同类产品低了20%+,包装亮眼,初期铺货进展神速。
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回款周期越来越长,库存高企,老板信心濒临崩溃。
我们走访终端小店。一位在镇中心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店老板直言不讳:
“东西是真便宜,我也进了货。但顾客怎么说?‘这牌子没听过’、‘这么便宜?会不会是处理货?’。我这店做的是街坊生意,大家认熟脸、认感觉。你这新牌子,光便宜没用,得对上他们的‘口味’!”
零售门店也很艰难,这两年折扣风所到之处,都在卷低价,价格降下来生意就好了吗?事实上,当低价、折扣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后,低价也只能成为维持门店“活着”的基本条件。
再看另一个例子,新锐品牌的“种草”失灵。
一个主打“0糖健康”概念的即饮茶品牌,雄心勃勃进军一二线市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投入重金,5轮密集“种草”,话题不断,定价看似合理,但数据却很骨感——声量爆棚,转化率却冰凉。
深度复盘发现,品牌方犯了一个典型的“自以为是”错误:他们认为“健康”是政治正确的大趋势,必火无疑。
但目标的核心年轻用户,真正渴求的是“健康”之外的情绪价值:运动后的畅快解压、加班间隙的提神一刻、周末宅家的慵懒享受。他们买的不仅是饮料,更是一种场景氛围和情绪安抚。
被摆放在精致的野餐篮和露营装备旁,就会成“精致户外生活”的点缀,大家争相购买;而放到街边便利店的冷柜里,淹没在功能饮料和碳酸汽水中,就黯然失色,无人问津。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是价格不够低吗?是品质真的差很多吗?都不是,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坐标系”错位了。
02 错配时代: 价格战失效的底层真相
理解当下困局的关键,在于看清一张供需关系的本质图景,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画了这样一张图:
蓝色海洋(需求):是日益碎片化、分层化、情感化的人群,他们的需求是多元、多变且个性化的。
红色风暴(供给):是相互博弈的“产-供-销”链路,存量巨大、同质化竞争严重,每个领域都挤满了玩家。
交汇之处(消费):真正产生交易的“甜蜜点”,是蓝色海洋与红色风暴精准匹配的紫色区域。它正变得越来越小,寻找难度却越来越大。
过去几十年,中国市场处于高速增长的增量时代,商品相对稀缺。大家拼命卷价格、扩产能、提品质,本质是满足“有没有”的基础需求,这时供需容易找到“大区块”的交集。
然而今天,我们已全面进入:
存量搏杀的市场:蛋糕不再变大,抢的是别人碗里的。
高度分层的消费:有人追求极致性价比,有人为情绪溢价买单。
供给严重过剩:不是货不够卖,是消费者不知道该选谁。
当前的“过剩”,核心不是绝对数量的过多,而是“匹配能力”的严重不足!
举几个典型“失配”现场:
消费者想要“悦己”的小放纵小确幸,你还在喋喋不休讲产品的“高蛋白”、“功能性”。
消费者开始追求“轻负担”(小包装、少囤积、心理无压),你还在使劲推“家庭装”、“囤货更实惠”。
消费者渴望的是“松弛感”、“无压力购物”,你的导购依然像打了鸡血一样推销“现在不买就没了”。
不是你(品牌/产品)不好,是你(的表达、触达、场景构建)不对!
仔细观察当下活得滋润甚至逆势增长的案例,没有一个是单纯靠“价格洼地”取胜的:
山姆会员店: 它并不“便宜”,它让中产家庭在付出年费和单笔相对较高的客单价后,产生“这钱花得值,省心、省力、品质有保障”的强烈感觉。匹配的是家庭采购的“效率与品质安全感”。
蜜雪冰城: 性价比是基础,但更核心的是无处不在的“阳光小镇”“甜蜜小镇”感——洗脑神曲、明亮的黄蓝色调、开在你最容易渴的时候和地点(学校、商圈、社区口)。匹配的是年轻群体的“即时快乐与小确幸”。
泡泡玛特: 核心不是盲盒的性价比,而是精准捕捉了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的“情绪空窗期”和社交货币需求——惊喜感、收集欲、身份认同(潮玩爱好者)。匹配的是“我需要点小治愈和社交谈资”。
鸣鸣很忙、好想来等折扣店: 表面是“折扣”,内核是“即时满足+组合惊喜”。超多SKU满足“都想尝尝”的猎奇心,小包装让选择无负担,“随手拿几样”花不了多少钱却能立刻愉悦自己。匹配的是消费者的“减压式采购”和“犒赏欲”。
所以,你看到这背后的关键逻辑了吗?
便宜,只是吸引消费者看一眼的“敲门砖”;而精准的“匹配”,才是让他心甘情愿掏出钱包的“成交密码”!
03
胜负手换牌:
从“价格卷王”到“匹配高手”
未来的战场,要求我们彻底切换思维:从“拼资源”、“谁更狠”的价格血战,转向“拼协同”、“谁更懂”的匹配战役。
说的直白一点,“卷价格”是“拼蛮力的消耗战”,拼谁家底厚、资源多、更能耗?
而“卷匹配”是“拼协同的阵地战”,考验的是体系的综合能力,你能不能集合人群(Who),敏锐洞察特定场景下的需求(Where + Why),并迅速调动所有资源(产品、渠道/供应链、营销、内容),精准地完成价值传递(What + How)?
这套体系的流畅运转,是赢得市场阵地的关键。
我总结了一张表,对比它们的本质差异:
04
品牌商与渠道商如何打好“匹配战”?
讲了这么多,到底怎么做?以下是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品牌商:构建“由人驱动”的供给生态(而非产品货架)。
1. 倒置研发逻辑:用户定义产品
告别“我有一个好产品”的固有思维。先清晰定义你要服务的是哪类细分人群(如:精致懒妈、注重身材管理的都市白领男、小镇初老群体),深入理解他们的痛点、爽点、场景,再定义甚至共创产品。
2. 从“产品说明书”到“场景代入感”:价值需要氛围
你的产品说明书该升级了!讲清楚它适用于哪个生活场景(清晨通勤路上的3分钟快速妆容?深夜追剧时的放纵小零食?周末朋友聚会的微醺时刻?),能解决用户此刻怎样的情绪或小麻烦(赶时间不狼狈?缓解压力的小放纵?制造聚会氛围的轻松感?)。
3. 从“一锤子买卖”到“养成系陪伴”:用户关系长效化
利用私域(微信群、企微、会员体系)、内容(精准场景推送)、服务(个性化解决方案),持续提供价值,和用户建立长期、有温度的连接,增加替换成本。
前一段时间,某品牌某省区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每次推新毫无新意。
“物料、促销员、门店投资,这些传统做法的效用越来越低了,我们要的是用户端的助攻!”
所以,能不能不再是简单的“上新SKU”,而是“给年轻群体换一种新身份标签(比如新国潮爱好者/低碳先锋)的表达工具”——新品是否契合其身份认同需求?是否提供分享素材(高颜值包装、社交货币话题)?
传统的人货场框架,太粗糙了,成功的零售必须深耕“用户运营+供应链管理+场景营销”。
零售商最大的机会在于,拥有用户的实时接触点和第一方数据。只要愿意深挖,就可以从“卖货前台”进化为“消费者心智经营者”。
具体来说,零售商的演化重点包括:
1. 从货架管理者到消费数据运营者:通过会员系统、收银数据、用户行为分析,构建门店画像、消费习惯画像,指导选品和运营。
2. 从被动售卖到主动内容表达:不只是摆好货、贴好价签,而是学会用“场景”、“氛围”、“话术”激发需求。
3. 从静态门店到动态内容平台:打造店内IP、用户社群、小程序商城等复合触点,让“线下门店”成为内容传播+交易转化+体验沉浸的多功能空间。
我的观察是,很多社区零售的“逆势增长者”,往往都有一套方法论:深耕特定用户群体,构建信任关系,强化“我懂你”的感知。
未来的零售商,不是货架生意,而是用户生意。能否真正理解用户的“心理账户”,成为他们信任的消费接口,决定了零售商的上限。
经销商的价值正处于剧烈重估之中。过去,他们是品牌的“通路搭建者”:控渠道、压库存、做促销、提销量。现在,系统重构,品牌直连终端、平台撮合供需越来越普遍,经销商的传统通道价值正在被压缩。
但这并不意味着经销商“没活路”,而是要转变视角:从“卖货”思维,转向“整合”思维。
具体来说,经销商的转型方向包括:
1. 从铺货商到人群组织者:不再只是“卖进”,而是挖掘本地特定人群,做纵深运营。
2. 从渠道搬运工到产销连接器:反向协同品牌研发,提出区域定制化选品建议。
3. 从品牌代理人到区域解决方案提供商:整合物流、仓储、陈列、推广、导购服务等一揽子资源,为品牌落地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
很多成功的新生代经销商,已经不再等品牌方给任务,而是自己主导选品、定义打法,甚至自己投资品牌、创建自有产品。他们懂市场、懂用户、懂场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资源掌控力变成了解决“匹配”的关键变量。
未来能活下来的经销商,必须具备一种能力:成为连接品牌与真实市场需求的“中间商”。
05
总结:匹配力是下个十年的船票
最后,我想说,现实冰冷,但趋势清晰。
商品极大丰富,明星爆款踪影难觅。价格无限探底,消费者却更犹豫、更挑剔。消费行为趋向理性(算细账)与感性(凭感觉)交织。
事实上,所有的拐点,都是洗牌和格局重定的起点!
上一个十年,是“价格战”的时代——野蛮生长,各算各的账;
下一个十年,是“匹配战”的时代——协同耕耘,产供销协同。
来源/新经销(ID:New-distribution)
作者/任文青Andy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